3. 啄木鸟栅极和美国航天飞机的爆炸

  3. 啄木鸟栅极和美国航天飞机的爆炸
  1985年12月12日,从加拿大纽芳多拉多的根达空军基地起飞的美国航天航空局的一架箭式DC-8飞机,刚升空不久,便尾部落地失事坠毁,机上美国士兵和机组人员共25人全部死亡。一名在现场的加拿大人作证说,在飞机坠毁时,未见到有火焰和烟雾,只见到机身发出黄色的辉光。那可能是前苏联使用了连续电磁发生形式的标量波曲射炮所致。
  
     1985年8月28日,美国空军的一枚大力神34-D导弹,在发射升空后立刻爆炸。此后在1986年4月18日,另一枚同型号导殚在发射升空5秒后爆炸。据说在后一枚导弹爆炸之前,啄木鸟(Woodpecker)栅极的活动极为活跃。
   
     关于啄木鸟栅极,在此简单介绍一下。1976年7月的某一天,美国以及大部分西方同家的通讯系统,在3-30兆赫带突然遭到前苏联的通讯发射系统发出的强大电波的干扰。这种状况持续了一整天。
   
     这个强大的干扰,在通讯系统中表现为“啾啾”那样的啄木鸟般的叫声,因此被起了“啄木鸟”的绰号。啄木鸟雷达束,横跨了整个美国。不仅如此,通过两条啄木鸟雷达束的波形干涉叠合,能够形成一个十重、二十重覆盖整个美国的“网罩”。



     这种啄木鸟雷达束能顺着地球表面的曲度延伸,所以能以通常的超视距(OTH)雷达方式,检测出发射后的导弹的运行轨迹;当敌方的战略轰炸机一起飞,能立即被啄木鸟雷达束所感知。



     在此电磁啄木鸟栅极的内部,形成一些标量的频道。标量波束、信号以及干涉脉冲可以像直接经过导线那样通过这些频道被发射。相位一致、脉冲形成等是出现在设置于啄木鸟栅极内部的标量频道上的标量干涉计中的。
   
     一方面,在那里,以外热连续形式,通过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栅极和标量干涉计,产生局部加热、空气膨胀以及形成高压区,从而使气候变得炎热异常。
  
     另一方面,在那里,以内热连续形式,通过使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栅极和标量干涉计,能使空气收缩,产生局部冷却,形成低气压区,从而促成寒冷的气候形成。通过电磁干涉的标量波束的旋转,能按操作者所希望的那样,使热点或冷点出现,还能控制其出现的速度。



     用这个方法,能控制横跨美国的喷射气流的整体,当然也能按一定的角度使其弯曲。据说1985年2月1日,美国南部出现的一场特大暴风雪就是这样发生的。当时,从加拿大南下的一股极冷空气,异乎寻常地跨越了美国,直达南方地区,引发了一场灾难。用这个方法,还能人为地制造干旱、多雨、洪水等自然现象。
   
     关于啄木鸟栅极组成的标量电磁系统的作用,潘艾丁作了这样的归纳:
   
     (1)能影响气候。



    (2)能使大气圈上层的巨大的喷射气流发生偏移。
   
    (3)能探测出敌方升空后的导弹轨迹并扰乱它。
   
    (4)能探测到敌方战略轰炸机和其它飞机的航线并将其击落。
   
    (5)通过大面积的电磁爆炸,对地上和海上的目标实施攻击。电磁爆炸能产生火球(热效应)、中子放射以及不带有放射性污染落尘的冲击波。此外,通过逆反的方式,能使一切事物冷却到冻结起来。
   
    (6)通过强烈的内部电磁振荡,能使所有的电子仪器失灵。
   
    (7)能使远方特定的断层地带产生摩擦振动,使板块的受压面增大,从而诱发地震。
   
    (8)使一个特定区域蓄积或释放能量,从而使巨大的岩石板块发生弯曲,诱导板块整体或部分发生地震。
   
    (9)能形成水面下的干涉网络,探测并追踪潜水艇,必要时将其摧毁。
   
    (10)其干涉波能穿越地球,直接攻击敌方的位于地下储藏库中的导弹和核武器。
  
    (11)标量波即特斯拉波或重力波能透过陆上、海上、地下、空中的一切事物,任何屏蔽对它都不起作用。
  
    潘艾丁说,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罪魁祸首就是标量电磁武器。
  
    美国的科学工作者弗兰克?高尔丁说,在1986年1月1日确实测定到在原苏联的标量电磁波上载有“金属软化信号”。很明显,这个信号是针对即将发射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

    附注四:哈奇森效应

   
    加拿大的哈奇森是特斯拉的铁杆粉丝,1979年的一天,哈奇森正在研究特斯拉纵波。由于实验场地有限,那些用来发射电磁场和波的设备,比如特斯拉线圈、高频发生器等等,只能勉强塞入到一个小屋子里。哈奇森把所有机器都打开,然后安静地等待着他的实验结果。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哈奇森突然感到有个东西落在肩膀上,他斜眼一看,是块金属片,他也没怎么在意,把那金属片扔了回去,它却又飞了过来,打在他身上!这时哈奇森再观察屋里的其它动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放在地上的一根大铁棒竟然飞了起来,在空中悬浮了一秒钟,然后“砰”的一声,又摔到了地上!
   
    为了搞清楚真相,哈奇森一次次地重复他的实验,又有令人惊骇的现象发生。比如:物体持续飘浮起来,像木头、塑料、泡沫塑料、铜、锌,它们会在空中盘旋,来回穿梭,形成旋涡并且不断升起,甚至有些物体会以惊人的速度自动抛出,撞击到人身上。   

    但这样的魔幻效应并不是时时都发生的,有时需要静静地等上好几天的时间才能看到一次,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没有任何异常状况发生。后来,通过对仪器不断地变换位置,比如光谱分析器、磁力计、盖格计数器(盖格计数器其实是辐射探测器的一种,可用来测量肉眼看不见的带电微粒)等仪器,哈奇森终于摸透了魔幻效应的“脾性”,可以很快制造出魔幻效应了。   

    进一步的实验还发现:由水泥和石头堆砌起来的屋子周围会突然起火;镜子自己碎裂,碎片能飞到100米之外!金属会卷曲、破裂,甚至会碎成面包屑状的粉末;不同的金属可以在室温下熔合在一起,有的金属可以变成果冻或泥的状态,当仪器所产生的场被撤走后,它们会重新变硬;空中出现光束,紧接着无数光环显现,与此同时,容器中的水开始打旋……     

    真是闻所未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无数人都争抢着去看哈奇森的实验。哈奇森还向人们展示了无数实验中留下的样品——那些被“劈”开的金属、被弯曲了的粗大钢条、从铝块中冒出来的硬币……     

    上述这些奇特的现象就被称为“哈奇森效应”,哈奇森猜测,这种效应就是那些实验仪器的古怪组合而导致的,它们发射出的电磁波互相干涉,产生出某种奇特的能量,这些能量在某些特别的区域交叠,在这些区域中,物体会飘浮起来,多种材料会变形,物体还会莫名其妙地消失……但如此微弱的电磁力为何能够产生这般强大的力量?按照传统的知识经验,人们以为那么一点力并不会产生任何值得称道的结果。因此,有些科学家猜测,哈奇森是在无意中“触碰”到了“零点能”,此能量由物质在绝对零度时表现的振动而得名。最近的研究表明,有一种没有任何实物粒子的物质状态,叫“量子真空”,其场的总能量处于最低,这是一切物质运动及能量场的最初始状态,这样的状态具有无限变化的潜在能力。零点能就是由量子真空中的粒子和和反粒子不断出现和湮灭产生的。据推测,量子真空中,每立方厘米包含的能量密度有1013焦耳,足以在瞬间烧干地球上所有海洋的水份!既然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我们就不难想象哈奇森效应产生的种种奇异现象了。相比之下,“消失”、“瓦解”等原先曾让我们人类惊恐万分的现象简直不值一提!但是零点能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呢?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位美国发明家泰德·盖革农,他发现每个电子都具有一种独特的电磁频率,如果通过某些方法,让电子都应用相同的频率,物质本身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生改变。这样看来,在哈奇森效应中,零点能是由于空间电磁场的相互交织和影响而被激发出来的。如果把某个物体暴露在各种电磁场相互交织的地方,其实就相当于在尽可能地破坏物体的电子轨道。如果其中一个电磁场的频率与这个物体中某些电子的电磁频率相同,就形成了共振,使得量子真空中最低能量的零点能被激发出来,产生了强大的破坏力。
     
    在哈奇森的实验中,当他把电磁能量调得更大,产生更多的共振,金属键外层的电子轨道就会被共振所破坏,导致金属原子不停地振荡,结果,原子之间的固有框架开始动摇,整个金属也就形成了一种柔软的、颤巍巍的“金属果冻”,这情形看起来就像金属在正常的室温下自动熔化了。
*   

    当电磁场被撤走后,金属块开始从瞬间“噩梦”般的躁动中冷静下来,“风平浪静”了,金属键开始在邻近的原子之间再度形成,原子之间重新两两“握手”,形成稳固的扭曲的形状。这正是我们看到的哈奇森效应。

    实际上,哈奇森发展了一种新形式的电化学,就是通过改变电子轨道的共振频率,来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盖革农的阐释,我们就可以把难以想象的神奇而复杂的实现哈奇森效应的手段变为简单的解释——合乎经典物理学的解释。运用这些共振频率,你就可以操作哈奇森使用的仪器,学到以下有趣的技艺:你可以把物体里的化学键变得更强些,增大整个材料的强度和耐受力,或者相反,你可以让化学键变得弱一些,可能就让一块铁在室温下变成一堆粉末。还有别的呢:通过适当调节频率,你可以让一种物质表现得如同另外一种物质,或者可能表现出我们至今从未见过的性质:模仿自然界中从未存在过的原子、元素和化合物。如果一块钢铁模仿了一片羽毛,那么它飞起来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在哈奇森效应之前,我们知道一个著名的“消失”实验——1943年的费城实验。据说,“爱尔德里奇”号驱逐舰安装了“隐形发生器”。试验开始后,这艘驱逐舰便从人们的视野中和雷达屏幕上消失,就好像是完全消失在另一维空间,过了一会儿军舰才重新出现。
*   

    费城实验的理论基础是爱因斯坦的统一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引力和电磁是相连、相通的,就像质量和能量通过质能公式联系起来一样。证明统一场理论是爱因斯坦一生最后的愿望,虽然他从没有最后解决统一场理论,但是费城实验的结果却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什么。





    如果爱因斯坦是对的,那么时间、空间,然后物质,都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知道有件东西是整个宇宙所共有的——电磁能。 当你看着一个面包圈时,首先看到的是面包外圈,还是中间的空洞?这是个心理题,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视角理解哈奇森效应。按照我们现有的物理学知识,哈奇森效应不可思议,这可能因为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面包外圈上,忽略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空虚”部分——空间,以及充斥其中的电磁能。


电磁能或解开百慕大之谜

   
    20世纪以来发生的各种奇异事件,最让人费解的就是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失踪事件了。百慕大三角,指北起百慕大群岛,西到美国迈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个三角形海域。从1945年开始,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在这里神秘失踪。现在,百慕大三角已成为神秘失踪事件的代名词。百慕大之谜自出现以来就众说纷纭,一些旅行者描述了他们的古怪经历:他们乘坐的船或飞机被奇怪的海雾所吞没,而后所有仪器都失灵、紊乱。人们百般猜测,把原因归结为海怪、UFO、心灵感应、时空扭曲……也有人认为,百慕大之谜并不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事故的经历者都是富有经验的领航员、船长、海岸巡逻队队员。虽然百慕大之谜至今未解,但现在出现了最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是加拿大物理爱好者哈奇森提出的。他进行了多次电磁实验,发现一些离奇现象,这些现象与百慕大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

    哈奇森当然不是第一个知道电磁的人,但是他的实验让人们把种种奇异事件的解释目光集中到了他所使用的所有设备的唯一产物——电磁的变换上面来。道理很简单:无处不在的空间实际上处处充斥着电磁能量,我们从前关注的“面包圈”本身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只是电磁能量的一种爆发形式而已。
   
    如果我们把100万伏特的高压打在自己身上,我们肯定会死,可是改变电流的频率,到了某个特定的数值,我们就可以让百万伏特的高压穿过我们的身体而不受到伤害,这个试验自1952年就被很多人成功尝试过。另外,只要改变频率,比如人体原子的频率与墙壁原子的频率相同的话,人就能随意穿墙而过;如果人体全部原子的频率做到整齐划一,人就会突然消失。费城实验中的这艘驱逐舰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消失的。

    其实,哈奇森实验室产生的电力,和大气中隐藏着的潜能相比,简直微不足道。比如,闪电发生时,强大的电流足以扰乱无线电波和几百公里之外的其他设备,足以损毁大树和房屋,使沙砾熔成玻璃。有没有可能,哈奇森效应只是自然界“大机器”的一个微弱、但极为幸运和典型的例子罢了?巨大的“自然机器”会不会形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古怪事物,在我们的时空中导致某个物体、某件事情出错?
   
    我们自然想到了百慕大三角之谜,其实,哈奇森效应是百慕大现象的完美再现。哈奇森效应仿佛模拟了百慕大的各种奇怪现象——— 古怪的旋涡云团和光亮、绿光和磷光、电磁异常。在哈奇森的某些实验中,物体也会披着一层灰色的雾,在房间里飞转、飘移。百慕大三角有没有可能恰巧具有适当的温度和天气,又处于电磁重点区域,以至于产生了和哈奇森效应一样的现象?
   
    电磁可以导致飞机和船只消失吗?哈奇森说:极有可能。自然界可以自发形成这些场,使得船只和飞机完全碎裂,或者消失到另外的维度空间中去。
   
    哈奇森效应一经传播全球轰动,人们开始重视自然界中和人群中种种现象发生背后有没有电磁“旋涡”的存在。显然,有太多关于电磁的秘密我们还没有了解,电磁很可能是通向大自然更多惊人现象的大门。(《大科技》、博文网综合报道)


哈奇森效应与“以太活化”
    有网友提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哈奇森效应的产生前提是以太活性强度超过一个阀值。以太有活性状态和惰性状态。因此,要想哈奇森在其他地方重复,就需要在之前需要对以太进行“活化”。特斯拉线圈的频率在电磁转换过程中对以太的活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个地区大量进行电磁实验可以使局部地区以太大规模活化。而活化后的以太可以更容易的与其他波互动。哈奇森应该是在日常实验中将以太进行了激活,在局部区域使以太活性增高。然后在某些实验中获得了反引力效果。没有前置的以太激活过程,哈奇森的实验当然无法重复。如果把以太比作水的话,惰性以太就是水盆里的水,波澜不惊。而活性以太就相当于海洋中的水,波涛起伏。惰性以太更稳定的同时,也更加不容易利用。活性以太更加活跃而容易利用。在历史上所谓的黄金时代,就是以太高活性时代。而我们这个“没有奇迹的时代”则是以太高惰性时代。我认为,传说中的黄金时代/神话时代就是以太活性时代,那时的以太非常活跃,所以我们现在听来不可思议的种种都是因为环境不同而已。(彩虹注:这个来自网友的观点靠谱!HR-21对此有过类似的说法通过哈奇森效应打开的视角,不仅可以延伸解释许多过去无法理解的现象,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特斯拉当年在实验室的工作与发现。)

                                           (来源 944370790

    在此之前,原苏联已完成了覆盖美国本土的标量波气候控制系统。高空的喷射气流被人为地向南方大幅度弯曲,因此来自加拿大的寒冷气流长驱直入,到达位于佛罗里达的航天飞机发射基地。正是在这一气候状况下,航天飞机被发射升空了。

    与此同时,标量电磁波中的“金属软化信号”持续作用于点火后的助推器。助推器喷出的火焰起着与作为标量信号的同步增幅器的“等离子体”同样的作用。等离子体的特性为,能把横波改变为纵波的标量波,或把输入的纵波改变为横波。这样,火焰的电荷集结被改变为标量共振信号。

    于是,挑战者号遭遇了悲惨的命运。在点火之后,其助推器喷出的火焰,使啄木鸟栅极发出的标量信号增幅。助推器上的金属物,渐渐地弱化、软化。这种软化作用使金属带电。

    挑战者号的一个或多个被弱化的金属夹具终于脱落,于是助推器发生振动,击碎了液体燃料罐,溢出的液体燃料导致了挑战者号起火爆炸。

    数天之后,啄木鸟栅极还不时发出强大的“高频局部软化信号”。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是标量波束的一个交汇处。飞经该区域的很多鸟类在那期间都原因不明地突然坠地死亡。
  
    以上就是潘艾丁所介绍的原苏联的标量电磁武器实验和应用的一些情况。但当戈尔巴乔夫的自由化政策实施以后,标量电磁武器的实验和应用就中止了。
  
    这个标量电磁技术,实际上是当年尼古拉·特斯拉发明的技术的翻版。但是,当初特斯拉发明这一技术的意图,是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无污染的通讯信息网络,进一步还想通过这个技术,建设一个旨在没有争夺有限资源的战争的和平社会。

    但后来这一技术成了“潘朵拉魔盒(译注:希腊神话中的典故,宙斯神在潘多拉下凡时给她的盒子。将盒子打开时,一切灾难都跑出来,只有希望留在里面),它给在精神上未成熟的现代人类带来的是悲剧。人类应该觉悟到,假如把一技术用于军事战争,则人类乃至地球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应当把这一技术用来为人类和社会造福,这样人类的未来才会是无限光明的。

    因使用这一技术的人们的精神层次的不同,在以何目的使用该技术的问题上,早就有了分歧,可以说是“正负”这样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吧。“负”路的目的是“掠夺他人,让他人臣服自己”,是一种企图支配整个世界的妄念。“正”路的目的是“援助他人,为他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