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苏联的标量电磁武器

    2. 原苏联的标量电磁武器
     不是把尼古拉特斯拉的技术用于促迸世界和平,而是使之军事化,其极端的表现便是“标量电磁武器”。海湾战争的战场,成为最新式武器的实验场。在一次战争中,一支人数众多的伊拉克军队突然受到一个超高温热球的袭击,军队在数分钟之内化为灰烬。此后,当外国记者到现场采访时,只看到烧焦的战车,没有发现一具伊拉克士兵的尸体。这么多尸体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埋葬。外国记者们大惑不解了。   

    飞鸟昭雄在其著作《UF0和外星人——令人战栗的真相》中,提出这么一个观点:从两个或三个不同的方向射出功率强大的微波,并使其交合,在那交合点上,会产生由髙热形成的发光等离子体。那就是“等离子体武器”。上述的爆发是可能在空中发生的。但它不是电磁波促成的。电磁波遇到屏蔽物、水面或地面,一部分会被吸收,其余的被反射。能透过一切物体的,只有重力波。一切的原子都产生重力波,重力波的波长、波形与电磁波完全相同。   

     美国的火箭工程学家托马斯·潘艾丁(Thomas Bearden)在其著作《扎枪之刃》(Fer de lance,1986年版)中解释说,
原苏联开发的“标量电磁武器”——“不是西方多数科学家一般所认识的那种发出粒子束、激光之类指向能量的装置”,不是通常的把能量和物质通过空间输送出去的东西。

      
“标量波自身,通过时空自体,能到达地球上任何一点,不管那一点是在地底或在水下。标量波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与标量波发出处相距甚远的场所交叠重合。其结果是,在交叠重合处,秘藏在看似一无所有的真空中的能量被开发出来,于是就发生了爆炸或能量涌出的现象。”

33003538_11.jpg
   
     这种技术,不是以通常的电磁力线的形式通过空间传送能量,而是以潜在电气重力的形式,通过时空来传送能量。最关键的问题是特斯拉当年指出的“干涉”和“共振”。这里所说的时空中的“空间”,不是三维空间,而是四维空间(五维时空)。空间的第四维要素是“潜在重力”。标量波不是现代物理学所说的电磁波(赫兹波,横波),而是百年前尼古拉特斯拉发现的特斯拉波(纵波)。这种波是正与负中和以后产生的中性电波,是能够透过任何屏蔽物的波。人或物即使隐藏在金属物当中或地下,这种波也能对其起作用。关于标量波的机理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论述,在这里先介绍一下潘艾丁所说的原苏联开发的标量电磁武器确实存在的证据。

     1960年1月,赫鲁晓夫公开宣称,苏联正在开发一种新式的超武器。
  
     1960年5月,安装有这种新式武器的原苏联防空雷达,在原苏联上空发现了美国的高空U-2侦察飞机,并将其击落。正在举行的美苏首脑会谈由此破裂。
  
     1963年4月10日,这种超武器被用于实战,在离美国领海较远的大西洋深海某处击中航行中的美国“长尾鲨号”潜水舰。第二天即4月11日,这个超武器在波多黎各以北100英里的利根海沟,造成了威力巨大的水下爆炸。

     在此后的数年间,对这种新武器进行了多次实验,导致飞机在航行中出现障碍或坠毁。例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F111飞机的神秘消失。据战后通过战俘交换返回美国的飞机驾驶员称,出事之时,机舱中的所有仪表指示灯一起明灭闪亮。这大约是苏联的一个特别专家组把数架北越的萨姆2导弹系统的雷达改装成标量电磁方式,使其对美空军飞机进行标量波束的干涉所造成的吧。

     1975年,勃烈日涅夫公开宣称,苏联正在开发人类难以想象的破坏力极大的新武器。最近俄国自由民主党首领日里诺夫斯基也在公开场合说:“俄国拥有比核武器威力更大的能立刻毁灭整个西欧的秘密武器。”
从苏俄首脑人物的这些言论以及后面将要介绍的现实存在的超能量发生装置来看,可以推定原苏联以及现在的俄国是确实拥有标量波的生成技术的。

33003538_12.jpg

  两束标量波干涉交叠重合之后,三维的壳状物,即半球状的或其他有规则形状的电磁能量集聚块在空中形成。潘艾丁说,这不就是“特斯拉之盾”吗?这一技术早在1960年已研制成功

   
     
两束标量波干涉后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表现为发出通常电磁能量辉光的等离子体,它一般呈半球状。因能量从真空中源源不断涌出,故其中的能量密度呈饱和状。潘艾丁说,这种能量半球的底部直径约有数百英里长。

   
     1976年6月17日,两架伊朗飞机飞往首都德黑兰,当接近与原苏联相邻的国境线上空时,机上驾驶员见到如下情景:在原苏联境内,一个发光的球体出现了,那光球的体积逐渐增大,4-5分钟后消失。

   
     1976年6月22日,途经北大西洋的多艘船舶都报告说,从21时13分到21时40分,在海面上一个巨大的光球一边发出桔黄色的辉光一边急剧膨胀,最终消失。
  

     1976年9年10日,往来于莫斯科和伦敦之间的英国航空公司831航班在飞经立陶宛上空时,驾驶员观测到在飞机下的云层中出现一个巨大的光球。
  

33003538_13.jpg

     1976年9月,美国的警戒卫星维拉(Vela)观测到在远离非洲海岸的南大西洋的洋面上有一个神秘的“核的闪光”。对此,有关人士推测说,这可能是核爆炸或由其他的某种机制引发的闪光。


33003538_14.jpg
   
     1980年,维拉观测到第二次闪光。那被形容为是与核爆炸性质不同的物理现象,是红外线领域中之物。
  

     1980年8月17日,驻阿富汗的英国战地记者尼克托尼报告说:在阿苏边境地区看到在原苏联领土纵深处,一个巨大的光球发着辉光无声地覆盖了印度山脉,体积持续膨胀,当画出20度左右的弧之后便消失了。
  

     1982年6月22日,日本航空公司的403航班和421航班的驾驶员,在离钏路约700英里的东北太平洋上肴到一个在膨胀扩展的光球。
  

     这些光球实际上都是“特斯拉之盾”,其内部的能量密度是极高的。光球通过等离子体的高温加热,能熔化金属体,甚至使其蒸发。遭遇这种光球的飞机等运输工具上的任何电子装置,不论是否能屏蔽通常的电磁干涉,都立即失去效用。
  

     在1984年4月9日,日本航空公司36航班,在离东京下町仅200英里的太平洋洋面上观测到一次“冷爆炸”。

33003538_15.jpg

  事后,当原苏联方面得知日本飞行员发现这一情况时,立即发表声明说:“在该地区进行了一次导弹发射试验。”该声明既是旨在隐蔽事实真相,也是为了试探一下西方国家是否巳认识到这次爆炸是一次标量电磁武器的试验。
   
     这一天早上5点14分,在千岛群岛以南的太平洋洋面上,升起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蘑菇云急速上升,并伴随体积的膨胀。在短短的2分钟内升到了2万米的高空,直径扩展到约200英里。

   
     见到此情景的波音747驾驶员中的一人,过去曾是852轰炸机的驾驶员。他说这个蘑菇云与核爆炸产生的蘑菇云极其相似,但缺少光辐射。波音747驾驶员采取紧急规避措施,离开爆炸区域。但他们没有奢望能逃脱冲击波带来的狂风袭击,可出人意外的是最终没有出现狂风。


33003538_16.jpg

     这实际是一次冷爆炸。这种冷爆炸发生的时候,海面上出现罕见的极低的低压区域。于是海水被吸上空中,尔后粉碎成为细粒状,形成浓云,同时释放出巨大的向上的能量。周围高压的空气,一边推动水蒸气升腾,一边突入低压的领域。这个压力的混合引起上升浓云的快速膨胀。这个上升、膨胀的浓云,最终成为与积乱云极其相似的云朵。与后者不同的是,它是在极短时间内形成的。

   
     前面已经说到,这种冷爆炸与核爆炸不同之处在于,缺少后者应有的光辐射和冲击波。这大约是俄国科学家独有的发明创造吧!


     世界上有好几个国家都曾对这种“富丽堂皇而又充满刺激的光球”进行过报道。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揭示出这种标量电磁干涉或冷爆炸的本质。因此,前苏联越发肆无忌惮地进行实验了。

   
     发现上述的那次发生在千岛群岛以南洋面上的冷爆炸,还有日航的另四架飞机,它们穿过了那蘑菇云或飞经蘑菇云的近旁。其中有两架飞机在阿拉斯加的昂卡莱季机场降落并接受了放射性污染检查,结果是一切正常。这进一步证明那威力巨大的爆炸,是非核性质的。
  

     该区域的海深约有7千米。这表明这次爆炸不可能是海底火山的喷发造成的。夏威夷大学的乌奥卡博士等根据爆炸时发生的种种情形分析说:这是一种未知的能量造成的现象,人为痕迹很明显。
  

     潘艾丁说,1985年前苏联已经完成了用于军事目的的标量电磁武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