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磁系统物理效应的试验研究

本帖最后由 能量海 于 2012-10-7 23:22 编辑


  物理科技期刊26 (12):1105-1107 (2000)
              “动态磁系统物理效应的试验研究”
                    V.V. 罗斯奇和S. M. 戈丁
               俄罗斯,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高温研究所
  摘要
  这个实验表明,假如引起了某种临界运行状态,一个基于稀土磁体的磁系统能够转换各种形式的能量。由于达到这种临界状态,实验装置变得活性十足而充分自主。它还伴随有整个结构重量的局部变化,周围空气温度的下降,还在距离的实验装置达15米处构成一个同心的“磁墙”。

  介绍
  我们对一个基于旋转式永磁体的系统的物理效应做过实验性研究(1)。下面我们介绍制造技术、组装、以及对这台被称为转换器的实验装置的测试结果。

  技术描述
  转换器包括一个不能移动的定子和一个绕定子移动的转子,并携带有固定磁辊。转换器工作机构的磁系统的直径约为1米。定子和磁辊用稀土磁材体 (REMs)做成的单独的磁化节制造,具有0.85个特斯拉的剩余磁化强度,抗磁力[Hc] ~ 600 kA/m,比磁能为[W] ~ 150 K/m3。那些节段是基于由电容器组放电通过电感器线圈的常规方法来磁化的。然后磁化的节段在专门的安装阶段被组装和粘结在一起,在节段定位时要考虑必要的公差以及能够脱离磁能。在这个安装阶段,可以把元件粘合成公共单元。稳定结合的稀土磁体总重为110公斤,而辊筒为同样材料的稀土制成也有115公斤。

  磁系统元件在一个非磁结构合金的特殊平台上,被组装成一个单个的结构。平台结构有着弹簧和减震器,并允许转换器设备在三个方向垂直移动。这个移动由感应传感器监控。这使得实验过程中平台的重量得以确定。具有磁系统的平台初始状态总重量是350公斤。

  观察到的效应的描述
  在2.5米高的实验室房间里的三个混凝土座上安装了转换器。 除了一般的钢筋混凝土天花板预制件,转换器的设备具有普通的电动发电机和一个电动引擎,的特征,与总铁几十公斤(原则上,只有这些部分可以在引入到观察电磁场图案的扭曲)的重量。铁的总重量有数十公斤(基本上只有这部分能够引入畸变进入到观察到的电磁场模式中去)。

  转换器设定为借助电机使转子超速运行。电机转速逐渐增加,直到连接到电机电路的电表显示电流消耗为零,而且电流流向翻转。这个状态相当于转子转速大约在每分钟550 转,而旋转位移传感器在每分钟200 转时就已经开始显示平台重量在改变了。然后用一个电磁过速离合器断开电机的连接,接着通过另一个电磁离合器接替连接到一台普通电动发电机的主轴。在达到临界状态(每分钟550转)时,转子显示出旋转速度急剧增加;这还伴随着当前重量比的逐步下降。此刻,第一个 1千瓦负载连接到系统。立即在这方面后, 旋转速度开始减少,而德尔塔G 值却保持增加,以及如图中所示等等。


image005.gif

  图表表明磁引力转换器不同运行态:(1) 负载功率(千瓦)和系统重量的差异;(2) 7千瓦负载(高压关);(3) 7千瓦负载(高压开);(4) 超临界态;(5) 亚临界态(1.高压关;2.高压开)。

  系统重量变化即取决于由于有功负载 (负载由10个普通的1 千瓦的加热元件组成)的功耗,也基于所应用的极化电压。对于最大功耗(7千瓦),平台总重变化达到静止状态初始值(350公斤)的35%,这相当于转换器运行机构净重的50%。负载功率加到7千瓦以上将导致转子速度逐渐减慢,并最终令系统退出自增殖态,且转子速度继续下降,直至停止。可以通过向位于外部辊筒表面上方10 毫米的蜂窝环电极施加高电压信号来控制平台重量。当施加20千伏信号(电极上为负极性)时,增加负载功率消耗大于6千瓦并没有影响德尔塔G 值,即使当转子转速下降至每分钟400转。这相当于效应的“延伸”,并伴随有德尔塔G关于类型的残余感应现象。各种实验状态下的转换器运行如图所示。

  系统重量变化的影响对于转子运动的方向是可逆的,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作用。对于顺时针的旋转,观察到临界态是在每分钟550转的区域里,并伴随着反重力矢量的作用力的出现。对于逆时针旋转,观察到在约每分钟600转时临界态的开始,而额外力与重力矢量方向一致。临界态的出现在50至60分钟转内显示是离散的。应该指出,可能,也许存在一些其它的临界共振态对应于更高的转子转速,以及显然更大的有用载荷等级。从一般的理论考虑出发,输出机械能必须非线性地基于转换器磁系统的内部参数和转子速度,这样所观察到的效应可能远非是最佳的。最大输出功率最大重量变异和转换器能源的建立是有着相当大的理论和实际利益的。

  除了上文所述的现象,在研究系统中观察到一些其它的有趣效应。尤其是,黑暗中运行的转换器伴随有电晕放电,带有粉红和蓝色的发光,并产生臭氧。定子和转子周围形成电离云,得到的是一个环形的形状。一般电晕放电的背景是以波状图案与对应的辊筒表面叠加的:增加的发散强度的沿辊筒的高度分布,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观察到的存储在预击穿态的高压微波感应能。这些区域呈现出黄白色,没有发光并没有伴随着电弧放电的声音的特性。我们在定子和转子表面也没有看到任何明显的腐蚀性损害。

  还有一个效应过去从来没有报告过,就是在装置周围出现的耸立的“磁墙”。我们检测并测量到围绕着转换器有一个不规则的恒定磁场。测量揭示了磁场强度增强区域以0.05个特斯拉的顺序同心圆地配置相对于系统中心。“墙”上的磁场矢量方向与辊筒一致。这些磁区的结构类似于水面的圆形波的模式。用移动磁强计没有检测到异常磁场,用的是霍尔效应传感器,在区域与域区之间的范围内。从转换器的中心距离15米,增加的磁场强度的层几乎是无衰减传播的,然后这在15米边界处迅速衰减。每个层的区域是5至8厘米厚,呈现出清晰的边界。层与层的间隔有50至60厘米,与转换器中心的距离略有增加。在装置上方5米高处还观察到一个稳定的模式(在实验室上面的2楼房间进行测量,更高的高度则没有进行过测量)。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紧邻转换器存在一个异常的温度下降。在实验室里一般室温范围(22±2℃)下,转换器的表面温度是低6至8度。类似的温度改变在竖立的磁“墙”上也检测到了。墙壁的温度变化用一个普通的酒精温度计进行检测,设定读出时间为1.5分。磁“墙”里的温度变化,甚至可以通过人体感应到;把一只手放进“墙”里,立即感到寒冷。同样的模式在装置上方5米高处的实验室二楼房间里也观察到了。以上的设置在2楼房间上述实验室(尽管钢筋混凝土预制件隔开了房间)。

  结果的讨论
  上述所有实验结果非同寻常,需要一定的理论合理化。不幸的是,尝试在现有物理理论框架内对所获得的结果的解释表明,没有一个模式可以对整组实验数据做出解释。

  最近,佳特洛夫 (2) 试图通过引入所谓的电子导航和磁自旋系数引入海维赛德引力方程和麦克斯韦场方程而把电和引力的概念相结合。这使得引力元件和电元件之间、以及磁和给定的介质中的旋转元件之间有了一种关系。这些假设都是建立在不均匀物理真空的特殊模型上的,称为真空域模型 (2)。有人认为额外的关系在真空域之外是不存在的。尽管很难想象一个恒久的真空域,拟出的模型对发光的外观、系统重量的改变、以及取自周围介质的能量转换进入辊筒的旋转机械瞬间,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解释(至少在定性的现象的范畴)。不幸的是,理论不能提供所观察到的现象的物理模式。

  结论
  目前,开发转换器成熟的变型的工作在格鲁什科的“NPE ENERGOMASH”公司(莫斯科)在进行中。这个装置将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有更深入的洞察。另一个目标是为了各种实际应用建造商业样品。

  参阅
  (1) Thomas, J.A.: Anti-Gravity: The Dream Made Reality ~ The Story of John R.R. Searl; Direct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nsortium, London, 1994), Vol. 1, Issue 2.
  (2) Dyatlov, V.L.: Polarization Model Heterogenous Physical Vacuum (Inst. Mat., Novosibirsk, 1998); Translated by P. Pozde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