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挠场通信

能量海 2022-05-08 5挠场通信 挠场与星际通信 能量海资料
  我们都知道无线电通信系统,因为电磁波传播速度的限制,其对于星际通信来说不是太好。比如,从地球到冥王星的无线电信号将需要花费超过250分钟才能到达!而我们也知道,人和每个人都有联系,可以通过直觉的方式互相通信,无论他们之间距离有多远!当然,这里就是尝试建造一个基于“第五种力” - 或者挠场的“技术”通信系统。

  第一个用挠场通信的人工实验是由A.Akimov团队于1986年,在莫斯科城实施的 - 通信范围大概是22千米。据了解,在这次通信实验中,使用了一些生物体作为译码器。

  在2007年,A.Pavlenko(乌克兰)和A.Rusanov(法国)一起实施了一些远程控制实验(或通信)。他们在远程交互中,使用了一片金属被切成两半的两部分,作为“片到片”定位寻址组件,来测试先进的保护装置,看看到底他们该如何抑制来自手机的“坏的”挠场辐射。A.Shpilman在他的轴子场研究当中用了类似的东西。

  由于熟悉V.Shkatov在挠场领域的研究工作,并且也熟悉他研究从物体或照片图片“读取”奥拉的经历,V.Zamsha已经提议将这些技术用在挠场星际通信的定位寻址上。

  这是基于从同一个源照的相片能够跨越整个宇宙互相之间立即“感知”到对方的奥拉这种现象。

  所以为了筹备挠场星际通信,我们需要特殊的发射器和接收器。

  发射器包含一些“人工输入”的设备,比如莫斯按键,控制单元和正向译码器(具备定位寻址组件的挠场发生器)。正向译码器将电信号转换到挠场信息的信号里面。可以将照片,碎片或者其他物体作为定位寻址组件。

  接收器包含“反向译码器”(或者“反转译码器” - 是定位寻址组件和挠场探测器的组合体),处理单元(功放,微控制器等等)和打印设备或者喇叭。

  接收器的定位寻址组件和发射器的要类似,并且都是从同一个原始物体或者艺术品制作(或打印)的。所以那两个定位寻址单元就会互相有联系或者换句话说他们互相之间处于纠缠状态。

  在这种挠场星际通信系统的结构中,译码器充当天线的角色!但是无需将发射器的译码器对准接收器的译码器!

  到达接收端的信号无需任何“定向的”天线就可以在宇宙中任意地方提取出来!所以 - 无需盘形天线或者八木天线。

  定位寻址组件就像个“星门”,在这里信息信号进入一个地方病出现在另一个世界!它就像心灵传输信息的虫洞!

  参考作者的挠场星际通信系统的提议,图片如下:

image037.png
图.21 – 星际挠场通信系统

  在2011年5月,使用照片定位寻址的方法,第一次完成了单向通信实验[6]。距离大概是8000千米。发射器使用了由V.Zamsha开发的磁转子。接收器使用了由V.Shkatov制作的挠场计 - Oreol-001型号,使用了一张挠场发射器的照片作为定位寻址组件,并且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了V.Shkatov(托木斯克,俄罗斯)。Victor Shkatov把这张图片放在他的挠场计的探测器下面,并且在指定时间内,挠场发射器在澳大利亚的珀斯开启。在Shkatov的电脑上记录了从挠场探测器记录下的数据。

  在这个通信实验中 的照片是和原始物体(这里意思是挠场发生器)处于纠缠状态的,如果原始物体的物理属性,通过开和关而改变,那么它的复制品 - 照片(在Shkatov那地方)就会在它的奥拉反应出来,并且挠场探测器会记录一些信号。请参考下面显示的图片,看看挠场信号是如何在托木斯克,俄罗斯“接收”到的:

image039.png
图.22 – 第一次挠场通信记录 – 2011年5月22日

  X轴是时间,Y轴是以Torsi为单位的挠场对比度值。

  注意在发射器开始和接收器对近来的挠场信号反应之间有个时间延迟。

  第二次挠场通信实验是通过将发射器放进金属盒子里面来进行的,我们能看到在发射器开始与接收器第一次的反应时间之间有了更大的延迟 - 参考下面的图片:

image041.png
图.23 – 另一个挠场通信实例记录 – 2011年5月24日

  在这两次通信实验中,在传输开始和接收的挠场探测器对进来的信号反应之间,有一些延时。作者相信这些延时不取决于发射器和接收器间的距离!

  据信,那些延迟是发生在发射和接收译码器里面,并且也是挠场信号通过用来保护接收端挠场探测器的绝缘材料以及穿过挠场发射器端的绝缘材料中传输的结果。

  应该注意挠场探测器的反应时间和挠场通信环节的时间延迟是不同的东西!当前的挠场探测器的最短反应时间是大概0.1秒。所以当前,这些组件只能用在摩斯码通信。

  在传输开始到挠场接收器对近来的挠场信号第一次作出反应的时间延迟,由上图看到能够达到30多分钟。据信,那些延迟只发生在发射器和接收器的本地区域。在那些本地区域之外,挠场信号能够立即克服全部的距离。作者相信在那种发射器放在地球上,接收器放在冥王星上的情况下,如果使用相同的挠场通信设备,那么整个的时间延迟将和澳大利亚的珀斯和俄罗斯的托木斯克这段距离的延迟时间是相同的。这些挠场通信中的时间延迟和无线电通信中的时间延迟是不一样的。

  比如从地球到最近的星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无线电信号将传播大概4.2年!那么挠场呢,从地球发出的信号直到在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被检测到,时间延迟就是30多分钟或者是取决于使用的译码器种类以及装置保护材料使用的种类等等的一个时间值。

  由Mark Krinker(美国)发起的最新一次通信实验(2015年,6月)再一次证实了,在传输开始到置于澳大利亚,珀斯的接收器的第一次反应之间的时间延迟是大概30分钟。挠场接收器使用了本书上面提到的电感(扼流圈)类型的挠场探测器。

  作者能够在他们的挠场通信实验中看到和Kozyrev所做的本书上面提到的在探测星星所在真实位置的“非零时间”这个工作中类似的时间延迟。我们记得,他计算的来自于那个星星的挠场信号速度“不是无限的”而是光速C的10^9倍,那表明在他的计算中有时间延迟!但是作者相信星际通信中的延迟时间将会由于新组件的进一步开发和信号处理方法的进一步提高,而大大降低。不管怎么说,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使之更清楚!

  在由V.Shkatov和V.Zamsha实施的挠场通信测试中也使用了其他定位寻址组件的组合体。但是通过由V.Zamsha在2012年1月提议的使用2张照片定位寻址的方法,能够使得设置更灵活。

  实施了很多实验 - 本地的和长距离的,来观察两张照片定位寻址模式是如何运作进而控制木架的旋转的:

image043.png
图.24 – 通过双照片定位寻址方法远程控制“框架”旋转

  为了控制“框架”的旋转,我们需要将手掌心靠近那个框架的一边或者可以远程做这到这一点 - 通过把我们的手掌心靠近图片定位寻址组件的一边!从视频可以看到[7] - 在“操作室”开始的时候到“远程室”第一次“框架”作出反应之间,没有时间延迟!那也许因为在双方都没有使用任何的作为保护功能的微孔材料!

  这个实验是在珀斯(澳大利亚城市)当地做的 - 两个房间的距离大概在6米,并且当位于俄罗斯的托木斯克的“控制室”与位于珀斯的远程室距离8000千米时,也做了实验。在这些实验中,两张照片用作定位寻址组件。

  这个实验和Egely Wheel实验类似但是是远程操作的!用照片作为定位寻址组件是非常方便的因为很容易在两边同时改变 - 一个在发送端,另一个在接收端,并且还不用接触通信系统的硬件。

  2012年,在挠场通信领域,照片定位寻址方法被命名为“Shkatov - Zamsha”方法。这种方法由S.Kernbach和S.Maslobrod - [8]和[9]以及其他研究者在挠场远程控制实验中证实了。
应该单独说说关于Vladimir Korobeynikov(俄罗斯)天线的内容。

  他做了一个标量波“赫兹铜罐”天线。它的原理基于由于在金属圆柱体中的电子自旋效应而产生标量波。赫兹天线包含两个线圈,它们轴向互相相反,并且磁极是同极相对。线圈系统放进金属圆柱体中 - 但是不接地!整个线圈系统的电感几乎都抵消掉了,具有比两个线圈单独来说低得多的数值。据他所说,他的天线在产生标量波。从图片可以看到,两个线圈的磁力线互相“挤压”,并挤向圆柱体的侧边(蓝色部分)。

image045.png
图.25 –展示了“铜罐”天线是如何做的。

  所以“A-B”是个库伦面(查尔斯·奥古斯丁 - 库伦),在这里线圈产生的磁力具有最大的组合磁能并且它们的场线“冲击”圆柱的一个侧边,使得在那面墙里的电子“旋转”,所以标量波产生了。

  注意那圆柱体也可以由其他金属制成 - 比如铝,但是一定注意不能接地!!!

  参考由A.Smirnov(俄罗斯)制作的一些“赫兹铜罐”天线样机:

image047.jpg
图.26 –A.Smirnov的铜罐天线样机

  据V.Korobeynikov说,这些天线具有更好的信号“穿透力”和具有更好的噪声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