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日达尔·利萨茨能量助推系统
本帖最后由 能量海 于 2017-8-8 15:54 编辑
第五章: 脉冲能量激发系统
博日达尔•利萨茨(Bozidar Lisac)能量助推系统
最近,关于什么是有效的罗恩•科尔(Ron Cole)一体电池开关与特斯拉开关的专利申请已递交给当局。我必须承认,使用电容作为能量来源的观念被高度怀疑(除非开关频率高得使电容器有足够的时间大幅下降电压),我在这里总括复述这个专利。有些实验者报告了以切换速度 0.5 Hz 或略低的整体电池能量收益意味着在该类型的电路中,机械开关应有一个合理的开关触点寿命。这项专利需要一定的费心,因为写这份专利的人对英语没有充分掌握,而用 “充电”这个词混淆了“负荷”这个词。让我再说一遍,以下的专利申请这里所包括的主要是为兴趣的缘故,而不是制做这种类型电路的确定方式。
为已给出的说明作补充,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根据一个首选的实施体现,附着一套图示作为说明的主要部分,这里,只是为了提供信息,并无规定的意思,如下所示:
图.1显示了一个实用电路,在这里,通过开关的方法,两个并联连接的电容器由一个电池通过一台电机和一个二极管充电,而在触点切换后,它们则成串联连接,因而使电池通过另一个二极管放电。
图.2显示了一个实用电路,在这里,通过开关,由一个电池通过二极管对两个并联的电容器充电,在触点切换成串接后,因而通过电机和别的二极管对电池充电。
图.3 显示了两个串联连接的电池,连接通过一台电机到另外两个电池连接成并联,而这里是用触点的方法,在两点间切换,这导致类似于所描述的关于使用电容器的效果。
图.4 显示的电路图相当于在电池和带有两个初级绕组和一个次级绕组的变压器的两对电容器之间的连接,在次级绕组感应的交流电压被整流、滤波并转换为一个正弦波电压。
图.5 显示的电路图,是一台交流电机,带有两个绕组连接在电池和两对电容器之间。
图.6 显示的电路图是一台直流电机,带有两个绕组,连接在电池和两对电容器之间,在这里的两个开关触点是确保旋转的正确极化和方向。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
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中,负载包括一台直流电机M,电池UB,以及由一对电容CA和CB组成的第二蓄能器。电容CA和CB通过两个开关S1和S2的方式互相并联连接。通过电机M和二极管D1到一个电压电平等于电池UB而对这些电容器充电,充电为 Q = (CA+CB)UB,而当这些电容器充电时,电机M是旋转的。
电容器满电时,通过开关触点S1和S2串接。这样产生了两倍于电池UB的电压, 导致所给出的充电为Q = 2 x UB x (CA+CB) / 2 ,这里 Q = (CA+CB)UB,这里显示一旦充电,两个电容器的充电Q不管是串联还是并联都是同一的。
二极管D1和D2确保流经电机M的电流总是在一个方向。一旦电容CA和CB成串联连接,立即通过二极管D2返回充电电流的一半。开关S1和S2随即与电容CA和CB并联连接。在这个配置中,它们以电池电压的一半开始。它们立即充电,通过电机M和二极管D1重获电池电压。
在图.2的第二个实用的优选实施中,在电池UB和电容CA和CB之间的电机M是通过二极管D2的方式连接的。电容器通过二极管D1直接充电,而放电则通过电机M和二极管D2,电容CA和CB上的充电值在前面图.1的范例所述的保持不变,这个电路中所不同的是施加到电机M的电压在这种情况下是电池全电压。
电容CA和CB的充电率视流经电机M的电流强度而定,其为并联连接,电容器CM确保电机运行维持在最大功率。可以把电容器CM替换为一个电池,最好是一个快速充电电池。
图.3所示的另一个体现中,第一和第二蓄能器电池对B1和B2、B3和B4组成。因此,在这个实施中,两对电池被用于替换电容CA和CB。电池B1和B2 被连接到开关S1和S2,而电池对B3和B4被连接到开关S3和S4。开关S1到S4,连接与其关联的电池对到串联或并联结构,取决于开关的位置。
当电池B1和B2并联连接时,另外两个电池B3和B4连接成串联,而由于电池间电压差异的结果而导致电机M 旋转,因它连接在两个电池对之间。在同一时间,电流经过电机从串联电池对两个并联电池进行再充电。开关S1到S4, 串接电池B1和B2 而电池B3和B4则为并联然后切换,以此方式令电流方向反向,并同时,开关S5 和S6改变位置以维持电机的正确极性和旋转方向。
两个电容器和电池的切换可以通过任何机械的、机电的、电力的、电子的或其它方式,只要满足所述条件:以获取一个可自我再充电电源为目的。这些开关运行可以用任何已知方法来控制,如一个可编程的电子电路。
在先前描述的优选实施中,负载包括一台直流电机,但正如该领域的一个专家可以理解的,这个负载也可以是任何一种电阻式(?)和/或电感式负载。
图.4显示的是另一个优选实施,这里变压器T带有两个初级绕组L1和L2,连接在电池UB和两个电容器对C1和C2之间,加上C3和C4,导致电容C1和C2通过触点S1和S2的方式从并联到串联然后再返回地切换其连接,并引起电容C3和C4通过触点S3和S4的方式切换,使得电容器C1和C2并联的连接循环周期里,后者通过绕组L1达致电池的电压电平,同时电容C3和C4串联连接并提供其双倍电压,通过绕组L2的方式使电池放电,在这种情况下,充放电电流循环方向相同。另一方面,电容C3和C4在并联连接循环周期时,通过绕组L2达致电池的电压电平而充电,电容C1和C2为串接以提供其双倍电压,并通过绕组L1放电进入电池。充放电电流方向因而改变,因此在次级绕组L3里引起一个交流电压,其频率基于所述触点的切换速度,而在二极管P的桥式整流和电容器CP的滤波后,其结果必然是通过电路K的方式把直流电压转变成正弦波电压。
电容器的一对并联连接时,另一对同时连接成串联。因此来自电池的电流总和通过绕组之一,对电容器中的两个进行充电,而来自其它电容器的电流循环则通过其它绕组到电池,近似于零。来自外部能源FE的最低能量消耗实质上由热消散引起,而且在电容器中,同样由于电池的充电因子得到补偿,因此从该源外部到电池的电流循环的总和以及电容器充电和放电电流等于零。因此电池是不放电的,而其量程也不基于电机的作功,或负载连接到变压器T的次级绕组L3,因为负载的功率越大,电容器的充放电电流强度就越高。
图.5 显示的是另一个体现,在这里一台交流电机M连接到两个绕组L1和L2,使得电容器C1和C2并联连接的时候,后者通过绕组L1的方式充电,而同时电容器C3和C4串接,通过绕组L2到电池UB的方式放电,充放电电流循环通过绕组在同一个方向。电容C1和C2串接而电容C3和C4则成并联。电容器的充放电电流因此反转,因此在电机终端产生一个交流电压,其频率基于触点切换速度。所造成的能量损失由一个外部源FE补偿,电流循环总和从该源到电池,而在电容充放电期间通过两个绕组的电流循环等于零。由于电机展开工作的结果,电池并不放电。
图.6 显示的是一台直流电机M连接到两个绕组L1和L2(在电池UB和两个电容对C1和C2加上C3和C4之间),使得并联时电容器中的两个通过绕组L1的方式充电,而同时又在串联连接,另外两个电容器通过绕组L2到电池的方式充电。与触点S1、S2、S3和S4的切换一致,其连接到每个电容对由并联到串联(反之亦然),触点S5和S6切换、极化电机绕组,使得电容器的充放电流在同一方向循环,生成一个直流电压。来自外部源FE的电流源总和与电容器充放电电流等于零,因此没有电池放电。
第五章: 脉冲能量激发系统
博日达尔•利萨茨(Bozidar Lisac)能量助推系统
最近,关于什么是有效的罗恩•科尔(Ron Cole)一体电池开关与特斯拉开关的专利申请已递交给当局。我必须承认,使用电容作为能量来源的观念被高度怀疑(除非开关频率高得使电容器有足够的时间大幅下降电压),我在这里总括复述这个专利。有些实验者报告了以切换速度 0.5 Hz 或略低的整体电池能量收益意味着在该类型的电路中,机械开关应有一个合理的开关触点寿命。这项专利需要一定的费心,因为写这份专利的人对英语没有充分掌握,而用 “充电”这个词混淆了“负荷”这个词。让我再说一遍,以下的专利申请这里所包括的主要是为兴趣的缘故,而不是制做这种类型电路的确定方式。
专利申请 美国20080030165 2008年2月7日 发明人: 博日达尔•利萨茨
用回收电能供应负载的方法和装置
摘要
在本发明中,来自电池UB的电流循环通过电机M,而二极管D1给并联的电容器CA和CB充电,一旦充了电,即连接成串联,引起电池电压的差异,导致电容器充电电荷的一半通过二极管D2返回电池, 同时以一个新的并联连接,电容器再充电,这个电荷与先前从电容器传输到电池的相等,结果通过电容并联串联的循环连接的方式,电能从电池传送到电容和从电容传送到电池,从而大大增加电池和电机运行量程。
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涉及的方法和设备,能够通过使用一个自我再充电电源恢复电能,其中通过电路的方式,来自蓄电池或电池的电流环流通过负载,例如电机,而充分恢复到相同的能级,从而大大增加其量程。
更具体地说,由并联到串联(反之亦然)循环连接的两个电容器在并联、同时也是串联的时候通过一台电机充电,当其电压增倍,其返回电流,再次为电池充电。这个源代表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不需要来自外部的能源供应,除补偿产出损失外,通过同样的技术上允许的充放电数来限制电池的量程。
本发明的背景
一个负载,比如一台电机,连接到一个电池或一个带有某种充电装置的蓄能器,这个充电装置可由此逐步放电,这种放电直接与连接时间和电流通过电机的循环成正比。因此,有必要从外部源供应新鲜能量来给它再充电。这些系统使得负载的能量消耗能够再生,这在目前的技术发展阶段尚属未知领域。
本发明的说明
该项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用回收的电能供给一个负载的方法,其中包括从第一个电能蓄能器产生的电能供应一个负载,以及为回收能源的目的,在它通过负载到第一个蓄能器后至少返回一定比例的电能。
电能,通过负载后,通过第二个蓄能器回收,并由此传输到第一个蓄能器,引起第一和第二电能蓄能器之间的循环传输。
由第二个蓄电池回收的电能随即传送到第一个蓄能器,无需传送电能通过负载即可实现。在另一个可选项实施中,能量由第二个蓄能器回收,并通过负载输送给第一个蓄能器,在这个情况下负载的极性在回收的能量通过负载时被翻转。
通过在两个或更多的蓄能器之间的并联和串联的循环连接带来能量的传递。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是关于一个设备以回收的电能供应负载,其中包括第一次的电能蓄能器和第二的电能源蓄能器,第一和第二个蓄电池之间连接负载的位置,它由第一个蓄能器和第二蓄能器组成,在第一和第二蓄能器之间连接负载。这个设备可以以一个单向连接的装置来体现,例如,一个并联连接到负载的二极管,促使经过负载后电能回收的循环,并由此电能被返回到第一个蓄能器。
第一个蓄能器可以是一个电池。第二个蓄能器可以是两个或更多的带开关的、以并联和串联连接循环连接结构的电容器。
本发明构成一个电能自我再充电的电源,使电池量程可以得到相当的扩展,以致相同的电流循环,通过接触的方式通过一台电机给两个并联的电容器充电,直达到电池的电压电平。这些电容器一旦充了电,即成串联连接,生成双倍电压,并把电能返回给电池,由此而扩展其范围。一旦衰减得到补偿,增程的持续时间取决于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性能。
电池和并联和串联连接的电容器之间电压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从电池到电容器(反之亦然)的电能置换,被用于给连接在电池和电容器之间的电机提供动力,构成电能的自我重复充电电源。
并联时,电容器通过一台电机和一个二极管充电,而串联时,则通过另一个二极管充电,电机电压是电池的一半。另一方面,如果电机被连接到电池和串联连接的电容器之间,后者,通过一个二极管并联充电,放电则以电机的方式,而别的二极管将以一个与电池相同的电压供应电机,其时一个电容器串接到电机的绕组以确保其无功率损耗地运行。
代替两个电容的是,可以用两节串接而另外两节并联的电池,电池之间连接的是一台电机,在这种情况下电流循环是从串接的电池通过电机到并联连接的电池的。串接的电池随即通过转换触点的方法并联连接,而另两个并联连接的电池随即转为串接,与电流反向,反转电流的方向,此时电机的方向通过其它触点的即时转换的方法来反转,以保持电机的旋转方向和极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能实施中,另外两个电容器和一个带有两个初级绕组的变压器被添加到前述的装置里,每对电容器从并联到串联(或反之)循环切换,以致在并联回路时,两个电容器通过绕组之一达到电池的电压电平而进行充电,同时其它的两个电容器串联连接,倍增电压并通过第二绕组到电池的方式放电。
主要是热消散导致能量损失的性能下降,而在电容器里,也通过电池的充电因素,由外部源得到补偿,而且由于电流循环总和流经电机的一个绕组或变压器给两个电容器充电,而电流循环同时由两个其它的电容器流经第二绕组,对电池再充电,加上外部源的电流等于零,因为通过电机或负载所做的功是被连接到交流电压的,使得在变压器的次级没有电池的放电产生。
图例说明在本发明中,来自电池UB的电流循环通过电机M,而二极管D1给并联的电容器CA和CB充电,一旦充了电,即连接成串联,引起电池电压的差异,导致电容器充电电荷的一半通过二极管D2返回电池, 同时以一个新的并联连接,电容器再充电,这个电荷与先前从电容器传输到电池的相等,结果通过电容并联串联的循环连接的方式,电能从电池传送到电容和从电容传送到电池,从而大大增加电池和电机运行量程。
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涉及的方法和设备,能够通过使用一个自我再充电电源恢复电能,其中通过电路的方式,来自蓄电池或电池的电流环流通过负载,例如电机,而充分恢复到相同的能级,从而大大增加其量程。
更具体地说,由并联到串联(反之亦然)循环连接的两个电容器在并联、同时也是串联的时候通过一台电机充电,当其电压增倍,其返回电流,再次为电池充电。这个源代表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不需要来自外部的能源供应,除补偿产出损失外,通过同样的技术上允许的充放电数来限制电池的量程。
本发明的背景
一个负载,比如一台电机,连接到一个电池或一个带有某种充电装置的蓄能器,这个充电装置可由此逐步放电,这种放电直接与连接时间和电流通过电机的循环成正比。因此,有必要从外部源供应新鲜能量来给它再充电。这些系统使得负载的能量消耗能够再生,这在目前的技术发展阶段尚属未知领域。
本发明的说明
该项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用回收的电能供给一个负载的方法,其中包括从第一个电能蓄能器产生的电能供应一个负载,以及为回收能源的目的,在它通过负载到第一个蓄能器后至少返回一定比例的电能。
电能,通过负载后,通过第二个蓄能器回收,并由此传输到第一个蓄能器,引起第一和第二电能蓄能器之间的循环传输。
由第二个蓄电池回收的电能随即传送到第一个蓄能器,无需传送电能通过负载即可实现。在另一个可选项实施中,能量由第二个蓄能器回收,并通过负载输送给第一个蓄能器,在这个情况下负载的极性在回收的能量通过负载时被翻转。
通过在两个或更多的蓄能器之间的并联和串联的循环连接带来能量的传递。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是关于一个设备以回收的电能供应负载,其中包括第一次的电能蓄能器和第二的电能源蓄能器,第一和第二个蓄电池之间连接负载的位置,它由第一个蓄能器和第二蓄能器组成,在第一和第二蓄能器之间连接负载。这个设备可以以一个单向连接的装置来体现,例如,一个并联连接到负载的二极管,促使经过负载后电能回收的循环,并由此电能被返回到第一个蓄能器。
第一个蓄能器可以是一个电池。第二个蓄能器可以是两个或更多的带开关的、以并联和串联连接循环连接结构的电容器。
本发明构成一个电能自我再充电的电源,使电池量程可以得到相当的扩展,以致相同的电流循环,通过接触的方式通过一台电机给两个并联的电容器充电,直达到电池的电压电平。这些电容器一旦充了电,即成串联连接,生成双倍电压,并把电能返回给电池,由此而扩展其范围。一旦衰减得到补偿,增程的持续时间取决于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性能。
电池和并联和串联连接的电容器之间电压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从电池到电容器(反之亦然)的电能置换,被用于给连接在电池和电容器之间的电机提供动力,构成电能的自我重复充电电源。
并联时,电容器通过一台电机和一个二极管充电,而串联时,则通过另一个二极管充电,电机电压是电池的一半。另一方面,如果电机被连接到电池和串联连接的电容器之间,后者,通过一个二极管并联充电,放电则以电机的方式,而别的二极管将以一个与电池相同的电压供应电机,其时一个电容器串接到电机的绕组以确保其无功率损耗地运行。
代替两个电容的是,可以用两节串接而另外两节并联的电池,电池之间连接的是一台电机,在这种情况下电流循环是从串接的电池通过电机到并联连接的电池的。串接的电池随即通过转换触点的方法并联连接,而另两个并联连接的电池随即转为串接,与电流反向,反转电流的方向,此时电机的方向通过其它触点的即时转换的方法来反转,以保持电机的旋转方向和极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能实施中,另外两个电容器和一个带有两个初级绕组的变压器被添加到前述的装置里,每对电容器从并联到串联(或反之)循环切换,以致在并联回路时,两个电容器通过绕组之一达到电池的电压电平而进行充电,同时其它的两个电容器串联连接,倍增电压并通过第二绕组到电池的方式放电。
主要是热消散导致能量损失的性能下降,而在电容器里,也通过电池的充电因素,由外部源得到补偿,而且由于电流循环总和流经电机的一个绕组或变压器给两个电容器充电,而电流循环同时由两个其它的电容器流经第二绕组,对电池再充电,加上外部源的电流等于零,因为通过电机或负载所做的功是被连接到交流电压的,使得在变压器的次级没有电池的放电产生。
为已给出的说明作补充,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根据一个首选的实施体现,附着一套图示作为说明的主要部分,这里,只是为了提供信息,并无规定的意思,如下所示:

图.1显示了一个实用电路,在这里,通过开关的方法,两个并联连接的电容器由一个电池通过一台电机和一个二极管充电,而在触点切换后,它们则成串联连接,因而使电池通过另一个二极管放电。

图.2显示了一个实用电路,在这里,通过开关,由一个电池通过二极管对两个并联的电容器充电,在触点切换成串接后,因而通过电机和别的二极管对电池充电。

图.3 显示了两个串联连接的电池,连接通过一台电机到另外两个电池连接成并联,而这里是用触点的方法,在两点间切换,这导致类似于所描述的关于使用电容器的效果。

图.4 显示的电路图相当于在电池和带有两个初级绕组和一个次级绕组的变压器的两对电容器之间的连接,在次级绕组感应的交流电压被整流、滤波并转换为一个正弦波电压。

图.5 显示的电路图,是一台交流电机,带有两个绕组连接在电池和两对电容器之间。

图.6 显示的电路图是一台直流电机,带有两个绕组,连接在电池和两对电容器之间,在这里的两个开关触点是确保旋转的正确极化和方向。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
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中,负载包括一台直流电机M,电池UB,以及由一对电容CA和CB组成的第二蓄能器。电容CA和CB通过两个开关S1和S2的方式互相并联连接。通过电机M和二极管D1到一个电压电平等于电池UB而对这些电容器充电,充电为 Q = (CA+CB)UB,而当这些电容器充电时,电机M是旋转的。

电容器满电时,通过开关触点S1和S2串接。这样产生了两倍于电池UB的电压, 导致所给出的充电为Q = 2 x UB x (CA+CB) / 2 ,这里 Q = (CA+CB)UB,这里显示一旦充电,两个电容器的充电Q不管是串联还是并联都是同一的。
二极管D1和D2确保流经电机M的电流总是在一个方向。一旦电容CA和CB成串联连接,立即通过二极管D2返回充电电流的一半。开关S1和S2随即与电容CA和CB并联连接。在这个配置中,它们以电池电压的一半开始。它们立即充电,通过电机M和二极管D1重获电池电压。

在图.2的第二个实用的优选实施中,在电池UB和电容CA和CB之间的电机M是通过二极管D2的方式连接的。电容器通过二极管D1直接充电,而放电则通过电机M和二极管D2,电容CA和CB上的充电值在前面图.1的范例所述的保持不变,这个电路中所不同的是施加到电机M的电压在这种情况下是电池全电压。
电容CA和CB的充电率视流经电机M的电流强度而定,其为并联连接,电容器CM确保电机运行维持在最大功率。可以把电容器CM替换为一个电池,最好是一个快速充电电池。

图.3所示的另一个体现中,第一和第二蓄能器电池对B1和B2、B3和B4组成。因此,在这个实施中,两对电池被用于替换电容CA和CB。电池B1和B2 被连接到开关S1和S2,而电池对B3和B4被连接到开关S3和S4。开关S1到S4,连接与其关联的电池对到串联或并联结构,取决于开关的位置。
当电池B1和B2并联连接时,另外两个电池B3和B4连接成串联,而由于电池间电压差异的结果而导致电机M 旋转,因它连接在两个电池对之间。在同一时间,电流经过电机从串联电池对两个并联电池进行再充电。开关S1到S4, 串接电池B1和B2 而电池B3和B4则为并联然后切换,以此方式令电流方向反向,并同时,开关S5 和S6改变位置以维持电机的正确极性和旋转方向。
两个电容器和电池的切换可以通过任何机械的、机电的、电力的、电子的或其它方式,只要满足所述条件:以获取一个可自我再充电电源为目的。这些开关运行可以用任何已知方法来控制,如一个可编程的电子电路。
在先前描述的优选实施中,负载包括一台直流电机,但正如该领域的一个专家可以理解的,这个负载也可以是任何一种电阻式(?)和/或电感式负载。

图.4显示的是另一个优选实施,这里变压器T带有两个初级绕组L1和L2,连接在电池UB和两个电容器对C1和C2之间,加上C3和C4,导致电容C1和C2通过触点S1和S2的方式从并联到串联然后再返回地切换其连接,并引起电容C3和C4通过触点S3和S4的方式切换,使得电容器C1和C2并联的连接循环周期里,后者通过绕组L1达致电池的电压电平,同时电容C3和C4串联连接并提供其双倍电压,通过绕组L2的方式使电池放电,在这种情况下,充放电电流循环方向相同。另一方面,电容C3和C4在并联连接循环周期时,通过绕组L2达致电池的电压电平而充电,电容C1和C2为串接以提供其双倍电压,并通过绕组L1放电进入电池。充放电电流方向因而改变,因此在次级绕组L3里引起一个交流电压,其频率基于所述触点的切换速度,而在二极管P的桥式整流和电容器CP的滤波后,其结果必然是通过电路K的方式把直流电压转变成正弦波电压。
电容器的一对并联连接时,另一对同时连接成串联。因此来自电池的电流总和通过绕组之一,对电容器中的两个进行充电,而来自其它电容器的电流循环则通过其它绕组到电池,近似于零。来自外部能源FE的最低能量消耗实质上由热消散引起,而且在电容器中,同样由于电池的充电因子得到补偿,因此从该源外部到电池的电流循环的总和以及电容器充电和放电电流等于零。因此电池是不放电的,而其量程也不基于电机的作功,或负载连接到变压器T的次级绕组L3,因为负载的功率越大,电容器的充放电电流强度就越高。

图.5 显示的是另一个体现,在这里一台交流电机M连接到两个绕组L1和L2,使得电容器C1和C2并联连接的时候,后者通过绕组L1的方式充电,而同时电容器C3和C4串接,通过绕组L2到电池UB的方式放电,充放电电流循环通过绕组在同一个方向。电容C1和C2串接而电容C3和C4则成并联。电容器的充放电电流因此反转,因此在电机终端产生一个交流电压,其频率基于触点切换速度。所造成的能量损失由一个外部源FE补偿,电流循环总和从该源到电池,而在电容充放电期间通过两个绕组的电流循环等于零。由于电机展开工作的结果,电池并不放电。

图.6 显示的是一台直流电机M连接到两个绕组L1和L2(在电池UB和两个电容对C1和C2加上C3和C4之间),使得并联时电容器中的两个通过绕组L1的方式充电,而同时又在串联连接,另外两个电容器通过绕组L2到电池的方式充电。与触点S1、S2、S3和S4的切换一致,其连接到每个电容对由并联到串联(反之亦然),触点S5和S6切换、极化电机绕组,使得电容器的充放电流在同一方向循环,生成一个直流电压。来自外部源FE的电流源总和与电容器充放电电流等于零,因此没有电池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