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论述的是标量波(Scalar wave) 。对于标量波,现代科学还知之甚少。标量波是与横波的电磁波、赫兹波(herz wave)不同的波,是纵波所有的电、磁、重力的矢量要素一体化后形成的。现代科学的仪器测定不出标量波。在时间刻度上, 标量波是朝时间前进方向延伸的波。标量波可能就是“气”的实体。
1890年,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发现了与赫兹波不同的纵波-特斯拉波(Tesla wave) 。1986年,美国的火箭工程学家托玛斯·潘艾丁(Thomas Bearden)认为特斯拉发现的波可以叫做 ①特斯拉波,或 ②标量电磁波,或 ③标量电气重力波,或 ④零矢量电磁波。在进行了归纳之后,潘艾丁把它命名为“标量波”。我在本书中阐述的,就是这个标量波。
赫兹波触碰到物质后,一部分被物质吸收,余下的被物质反射,因此它与辐射光一样, 是辐射波。因为它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衰减(1/r2)的,所以它不能够透过物体和人体或远距离地对物体和人体产生影响。但是,标量波是“潜在/压力”的波,并且是不具有正、负电荷的中性波,所以能穿透物体;并且因为它不会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衰减(1/r2),所以它甚至能贯通地球,从地球的这一面穿透到那一面,一切的屏蔽都对它不起作用。
标量波是四维空间(五维时空)的波。假如长、宽、高是维,那么空间第四维的要素就是“潜在”。关于五维时空的认识最早是1920年德国的卡洛兹(kaluza)和克莱因(klein) 提出的。从这一认识可以导出一个假说,即光是“高维”在进行纤细的起伏运动过程中产生出的一种极微小的波。但仅凭这一假说,是阐明不了第四维要素的。所以这种关于五维时空的认识不久就自行消亡了。潘艾丁明确地把空间第四维的要素定义为“(零的)潜在”。
标量波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呢?标量波源于原子放射出来的零的纵波。在原子空间,质子、中子、电子在进行激烈的旋转运动, 但尽管如此, 却不产生能量和热。通常的科学是这样解释这一现象的:正的质子和负的电子相重叠,结果相互抵消而“消失了”。但是, 既然有能量守恒定律存在,就不能贸然下 “消失了”的断语 。它们应该是“变換为处于零状态的另一种能量了”。这种能量就是标量波,它与被包含在特定原子空间的基本粒子数成正比,无时无刻不从特定的原子空间放射出来。放射出标量波的特定的字宙空间变得稀薄了,于是,旨在填补那个稀薄宇宙空间的来自全宇宙的吸引作用便发生了,那就是“重力”。就是说,重力和(作为重力波的)标量波是结对发生的,以此, 宇宙得以保持平衡。
原子是按分子、高分子(DNA 之类的生命物质)、细胞、器官、生命体、自然、宇宙这祥的顺序,在不断的化合、合成过程中进化下去的。标量波存在于原子的所有进化阶层中,从构成特定物质的原子,标量波被放射出来。因此,不仅有物质层次、生命层次、精神层次的标量波,进一步还可能有更高维层次的标量波。
生命层次以上的标量波不正是“气”的实体吗?气与标量波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能透过所有的物体, 能贯通地球,任何屏蔽对它不起作用。最近,日本在气的测定方面的最权威人士佐佐木茂美博士在其所著《迄今为止所知的“气”的科学》一书中,有如下阐述:
两个磁场的强度是相同的,但磁场方向却正相反,于是正和负相互抵消为零。按这一原理制造的‘无诱导线圏(Non Inductive Coil)’中的磁场力为零。被置于这种零磁场中的水会变成另一种类的水,其性质与气功师向水发放外气而制成的所谓“气功水”的性质非常相似。就是说,零磁场会产生某种能量,这种能量可能就是我们称之为‘气’的东西。”
产生于这个零磁场(处于零状态的电、磁、重力一体化后形成的场)的能量正是“标量波”。标量波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阐明气的实质,而且在理论上提示我们:有可能通过一种特殊技术,从宇宙空间源源不断地获取十分清洁的能量,或使废物(包括核废料)消失在空间。
宇宙假如仅具备由重力形成的吸引力,那么宇宙就立刻会坍塌、消亡。只有同时具备与重力结对发生的标量波的排斥力,宇宙才能获得平衡、调和,处于安定状态。对于现代科学取得的成果、发现的规律,我全部承认和接受。在此基础上,我想通过导入标量波的概念,来发展现代科学,来推动一场科学革命。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动机。
1890年,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发现了与赫兹波不同的纵波-特斯拉波(Tesla wave) 。1986年,美国的火箭工程学家托玛斯·潘艾丁(Thomas Bearden)认为特斯拉发现的波可以叫做 ①特斯拉波,或 ②标量电磁波,或 ③标量电气重力波,或 ④零矢量电磁波。在进行了归纳之后,潘艾丁把它命名为“标量波”。我在本书中阐述的,就是这个标量波。
赫兹波触碰到物质后,一部分被物质吸收,余下的被物质反射,因此它与辐射光一样, 是辐射波。因为它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衰减(1/r2)的,所以它不能够透过物体和人体或远距离地对物体和人体产生影响。但是,标量波是“潜在/压力”的波,并且是不具有正、负电荷的中性波,所以能穿透物体;并且因为它不会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衰减(1/r2),所以它甚至能贯通地球,从地球的这一面穿透到那一面,一切的屏蔽都对它不起作用。
标量波是四维空间(五维时空)的波。假如长、宽、高是维,那么空间第四维的要素就是“潜在”。关于五维时空的认识最早是1920年德国的卡洛兹(kaluza)和克莱因(klein) 提出的。从这一认识可以导出一个假说,即光是“高维”在进行纤细的起伏运动过程中产生出的一种极微小的波。但仅凭这一假说,是阐明不了第四维要素的。所以这种关于五维时空的认识不久就自行消亡了。潘艾丁明确地把空间第四维的要素定义为“(零的)潜在”。
标量波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呢?标量波源于原子放射出来的零的纵波。在原子空间,质子、中子、电子在进行激烈的旋转运动, 但尽管如此, 却不产生能量和热。通常的科学是这样解释这一现象的:正的质子和负的电子相重叠,结果相互抵消而“消失了”。但是, 既然有能量守恒定律存在,就不能贸然下 “消失了”的断语 。它们应该是“变換为处于零状态的另一种能量了”。这种能量就是标量波,它与被包含在特定原子空间的基本粒子数成正比,无时无刻不从特定的原子空间放射出来。放射出标量波的特定的字宙空间变得稀薄了,于是,旨在填补那个稀薄宇宙空间的来自全宇宙的吸引作用便发生了,那就是“重力”。就是说,重力和(作为重力波的)标量波是结对发生的,以此, 宇宙得以保持平衡。
原子是按分子、高分子(DNA 之类的生命物质)、细胞、器官、生命体、自然、宇宙这祥的顺序,在不断的化合、合成过程中进化下去的。标量波存在于原子的所有进化阶层中,从构成特定物质的原子,标量波被放射出来。因此,不仅有物质层次、生命层次、精神层次的标量波,进一步还可能有更高维层次的标量波。
生命层次以上的标量波不正是“气”的实体吗?气与标量波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能透过所有的物体, 能贯通地球,任何屏蔽对它不起作用。最近,日本在气的测定方面的最权威人士佐佐木茂美博士在其所著《迄今为止所知的“气”的科学》一书中,有如下阐述:
两个磁场的强度是相同的,但磁场方向却正相反,于是正和负相互抵消为零。按这一原理制造的‘无诱导线圏(Non Inductive Coil)’中的磁场力为零。被置于这种零磁场中的水会变成另一种类的水,其性质与气功师向水发放外气而制成的所谓“气功水”的性质非常相似。就是说,零磁场会产生某种能量,这种能量可能就是我们称之为‘气’的东西。”
产生于这个零磁场(处于零状态的电、磁、重力一体化后形成的场)的能量正是“标量波”。标量波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阐明气的实质,而且在理论上提示我们:有可能通过一种特殊技术,从宇宙空间源源不断地获取十分清洁的能量,或使废物(包括核废料)消失在空间。
宇宙假如仅具备由重力形成的吸引力,那么宇宙就立刻会坍塌、消亡。只有同时具备与重力结对发生的标量波的排斥力,宇宙才能获得平衡、调和,处于安定状态。对于现代科学取得的成果、发现的规律,我全部承认和接受。在此基础上,我想通过导入标量波的概念,来发展现代科学,来推动一场科学革命。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动机。
上一篇
下一篇
引子:人工地震百年前就发生了
上一篇:
下一篇:引子:人工地震百年前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