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电磁感应

能量海 2022-05-08 第四节 电磁感应 似曾相识的宇宙 能量海资料

第四章 电磁相互作用原理

  第四节 电磁感应


  照抄一段: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又称磁电感应现象,是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的现象。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现在,我们对磁场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对于电子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应该会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了:电子在一个外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磁场的方向必定是相同的,见下图。



  按道理,导体内的自由电子在一个恒定的磁场中,即使导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也会受到磁场连续的推动力,导体内的自由电子受力偏移就会产生密度差,应该会在导体内形成电动势的,然而事实上并非这样。将导线放在永磁铁上,导线并不会产生电压或电流。


  我们在原子结构里找原因。


  导体内的电子是否“自由”,取决于他是否被原子核俘获成为轨道电子。一旦电子成为轨道电子,他就无法参与原子外部的电流活动,但这不是绝对的。原子物质内部在一定的条件下力的作用是整体性的,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受力的变动,都会导致一个新的平衡格局的出现。这样,当一部分自由电子在磁场的作用下被压缩到导体的一端,另一端的轨道电子的受力就失去了平衡,一部分原子核最外层的轨道电子就有足够的能量摆脱原子核的约束,成为新的自由电子,直至内部达至一个新的平衡为止。这些新产生的自由电子消除了导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密度差异,使得导体内部无法建立起电势差。


  在导体内部达至新的平衡之后,磁场将能量储存在导体内部。如果此时外部磁场突然消失,一个非常有趣和极有用的现象出现了。导体内新产生的自由电子近水楼台,在失去外部磁场的作用力之后,迅速返回到原来的原子轨道上,但遥远的另一端的自由电子却要经历千山万水,重重障碍,长途跋涉才能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期间,电势差产生了。


  由于自由电子的滞后复位特性,导体内部产生的最大电动势,与磁场对自由电子作用的变动速率为正比例关系。体现在交流发电机上,就是输出电压正比于转子的转速。


  我们来看看一个交流发电机是怎样产生交变电力的,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交流发电就是导体内一个磁能和电能交替变换的过程,磁场将能量转移到导体内的电子上,然后通过电子送出电力,这明显的颠覆了传统上认为发电机产生的电力是来自外部动力,例如水力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