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场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

能量海 2022-05-08 第一节 场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 似曾相识的宇宙 能量海资料
本帖最后由 Derena 于 2018-7-22 23:18 编辑



第三章 场与能量

  第一节 场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


  场是一种具有相同属性的,尺度在质子以下的介质粒子在三维空间中的群体性的定向运动所形成的能量作用域,因此,场是一种微观物质的能量表现形式。


  目前为止我们能够认知和感受到的场有:引力场、正电场、负电场和磁场,这些场之间环环紧扣,互相联系,关系密切。引力场的方向是指向场中心的,而对于源来说,正电场和负电场都是以场中心向外发散。磁场的情况就相对复杂的多,它的状态与电流高度相关。引力场、正电场、负电场在宇宙能量之河的主干上,而磁场则是这条能量之河边上的一个漩涡。


  引力场的载体是引力子,这种粒子来自宇宙之外。可以推断,在宇宙外面的“附近”,有一座庞大的“工厂”在源源不绝地生产这种粒子,这种粒子由于其在太空中的密度差而进入到我们的宇宙之中,成为推动我们这个宇宙运行的动力来源。


  正电场的载体是正电荷,正电荷来自质子,质子产生的正电荷的总质量及其总能量全部继承自引力子。


  负电场的载体是负电荷,负电荷来自电子,电子产生的负电荷的总质量及其总能量全部继承自正电荷。


  或许可以这样来解释这条庞大的能量流链条:当质子独立存在时,其产生的正电荷释放到宇宙空间之中;当电子独立存在时,其产生的负电荷也同样是释放到宇宙空间之中;当质子与电子形成原子(或类原子)结构时,此结构中产生的负电荷被此种结构的下级未知粒子转换为更低尺度级别的能量流。这就是粒子的电中性原理:中性粒子有属于他自己的能量出口。



  当能量介质粒子的尺度被分解到远低于电荷介质粒子的尺度,这些被流放的能量便不会对原带电粒子产生相互作用,或者说,这种相互作用已经微小到可以忽略掉。原本的带电粒子(例如电子),便转变成电中性的粒子。当然,此时的粒子必然是一种互补的组合结构。

  我们的宇宙是一部巨大精密的机器,驱动这部机器运行的燃料是来自宇宙外部的万有引力介质(引力子),而发动机是由各种物质构成的物体。这个推动宇宙运行的能量流链条有可能即是困扰科学家们多年的宇宙“暗能量”之谜。


  磁场的载体是光子,这种粒子似乎从现代宇宙开始诞生时就已经存在,而且数量庞大。光子是怎样的一种粒子?为什么宇宙空间之中会存在这么多光子?为什么光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此的强烈?一个较为合理的可能性是,光子就是中性的电子,即中微子的其中一个族类。也即是并非所有富余出来的电子都被放逐到现代宇宙的边缘,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被转换为光子,积聚在宇宙的内部。


  一般的,人类能够感知的最低尺度的场是负电场,至于那些类似“第六灵感”的,并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在电子之下,会否存在一个比电子更小的分形,来延续这条宇宙能量之河呢?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条宇宙能量之河的终点,是一个宇宙能量之海,只要海水的水位低于河水的水位,河水就会连续不断流入大海之中。


  微观世界的粒子在自由的宇宙空间中发生的碰撞,都可以完全弹性碰撞看待。根据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当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发生完全弹性碰撞时,两者的速度会互换。实质上就是,碰撞时能量大的物体会将能量转移到能量小的物体上。如果将此种情形下的物质能量相互作用程度定义为100%,那么两物体的质量差异越大,这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就越低。所以,当两个性质相同的场相遇,其产生的相互作用是最大的,即磁场与磁场之间,或引力场与引力场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100%的。而当两个不同性质的场其介质粒子质量相差悬殊时,两个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就会很低。由此我们能够理解,何以磁场与引力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如此的微弱,何以永久磁铁只会吸引磁性物质,而不会吸引我们的身体。


  下图为各种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