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帖最后由 Derena 于 2018-7-11 20:31 编辑
序
摘要
【第一章 宇宙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这个宇宙的所有一切,看来都是受同一套游戏规则所支配的。
宇宙得以存在,物质与能量缺一不可,物质与能量互相依存,形成了当前的宇宙结构。
远古原始宇宙时代太空之中的引力子,就如滔滔江河之中义无反顾奔向大海的流水一样,从四面八方疯狂地冲向宇宙的中心:一个炼狱般的世界。
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一刻,引力子的供应量突然减少了。可以想象,如果维持原始宇宙的引力子能量突然减少的话,会是什么后果。
宇宙大爆炸之前能量流直接由核心交换,宇宙大爆炸之后则通过现代宇宙之中的原子物质和暗物质来转换。
实质上,引力惯性现象是引力子与质子之间能量互换的宏观体现,是超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之间能量交换的一种物理机制。
【第二章 扑朔迷离的超微观世界】
原来,电力流的上游就是引力流,电力能量来自引力能量。
这个宇宙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粒子结构,一种是以原子为代表的原子模型,是固态的,中性的;另一种就是以质子为代表的质子模型,是液态的,带电的。
从形态模式来看,总体上一个粒子系统的结构与一个星系的结构是非常相似的。
由于低轨道公转粒子的存在,质子同样也有潮汐现象,强烈的潮汐力使得整个原始质子核心分开为三个主要部分:夸克态。
【第三章 场与能量】
场是一种具有相同属性的介质粒子在三维空间中的群体性的定向运动所形成的能量作用域,因此,场是一种微观能量的表现形式。
当质子与电子形成原子(或类原子)结构时,此结构中产生的负电荷被此种结构的下级未知粒子转换为更低尺度级别的能量流。这就是粒子的电中性原理:中性粒子有属于他自己的能量出口。
当两个性质相同的场相遇,其产生的相互作用是最大的,即磁场与磁场之间,或引力场与引力场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100%的。而当两个不同性质的场其介质粒子质量相差悬殊时,两个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就会很低。
万有引力有两种作用模式: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主动产生的场的起因是:场介质的密度在连续的作用空间中出现了持续性的分布差异,万有引力场、正电荷场和负电荷场都是这种形成方式;被动形成的场的起因是:场介质从其他动力源获得了能量,最典型的就是磁场了,磁场的能量来自电子。
让风车在引力场中旋转的唯一方法是,消除风车叶片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空间,这在当今先进的纳米科技背景下也并非不可能的事。能否产生足够的侧向旋转力使引力风车旋转,由被叶片原子核拦截的引力子数量与穿透叶片的引力子数量的比率决定。
“引力风车”一旦成功实现,燃料能源时代将彻底终结,新引力能源时代的诞生,对地球环境和生物圈生态的恢复,将产生正面的深远的影响。
磁性材料中蕴含了大规模的磁场能量,这些体现在宏观物体上的微观能量源于磁性材料内部“泛轨道电子”的超导电流所产生的磁场。这样看来,天然磁场实质上是一种处于封闭状态的核能。
由于天然磁场实质上是一种核能,因而当磁能被导出,天然磁场的强度就会减弱,这体现在磁性材料内部轨道电子能级的衰退。这意味着,没有所谓的磁力永动机。而磁体的磁饱和特性,决定了导出天然磁能不可能会有能量失控的可能性。
电磁谐振通常有两种:并联谐振(电流)和串联谐振(电压)。实际上还存在第三种鲜为人知的电磁谐振现象:功率谐振,即谐振功率是输入电功率的Q倍。
电磁功率谐振的实现方法或许未必能够使天然磁能成为可利用的能源,可是,这已经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电磁功率谐振的发现,为获取天然磁能的研究带来了一线希望之光。
【第四章 电磁相互作用原理】
磁场将动力传递到原子物体上是一个间接迂回的过程:一个磁场将能量转移到另一个磁场上,接收能量的磁场又将能量传递到其依附的电子上,电子再将能量作用到原子物体的质子结构上,最终受力的是整个原子物体。
电流必定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因此随电而动的磁场也同样是一个闭合的回路。
由于磁介质的运动惯性,使得回路电流被终止后,电路中的电子仍然会受到来自磁介质的推动力。
交流发电是导体内一个磁能和电能交替变换的过程,磁场将能量转移到导体内的电子上,然后通过电子送出电力,这明显的颠覆了传统上认为发电机产生的电力是来自外部动力,例如水力的观念。
实现超导的关键,就是避免自由电子与轨道电子之间发生碰撞。
光波的传播速度与光子的运动速度是两回事,当光子的分布密度非常大,光子的运动速度可以远远低于光波的传播速度。如果粒子的运动速度是光速,在粒子的分布密度足够大时,粒子所携带的信息波的传播速度便可以远远超越光速,这正好可以解释量子力学的“幽灵超距作用”现象。
约束在导体内原子晶格结构之中的自由电子,就好像一颗颗上足火药的子弹,一旦离开被约束的空间,就会以光速发射出去,直至撞到另一个约束区为止。这期间,如果电子撞到光子,光子也会以光速飞射出去,形成电磁辐射。
远程无线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实质上就是电磁互感,无论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距离有多遥远,电磁波由始至终都是以变化磁场的方式存在。
可见,电子直接将能量传递给“磁波”,但电子却是通过负电荷介质间接地将能量传递给“电波”的。现在已经知道,负电荷介质所在的空间尺度远远低于导致万有引力的引力子,因而可以理解,以负电荷介质为传播媒介的“电波”,它和“磁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几乎等于零。
“电波”和“磁波”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不可能在空间中互相衍生发射。
磁场复杂的旋转流体结构,与地球上的龙卷风很相似,磁场有南北极两个入口端,龙卷风就只有靠近地面的一个入口端。
电流集肤效应的本质是电磁感应,导体内的自由电子被导体内部磁场的压力逼到了墙壁(导体表面)上,电流就只能沿着导体的表面传导了。
在极端的高频强电流状态下,导体中心区域实质上就是一个没有自由电子的绝缘体。
【第五章 物质世界】
什么是暗物质?暗物质就是被万有引力封存在一起的众多高能粒子的聚合体。
与质子一样,黑洞同样也是一个液态的球体,在他的内部必然存在环流、旋涡等液态物质所共有的特性。相对之下,黑洞的电子壳却是一个相当稳定的,高密度的,异常坚硬的超级“大陆”,被黑洞表层产生的正电荷锁定在黑洞的表面上。
两个黑洞合并,与在外太空无重状态中的两个水珠的靠近融合的过程是非常相似的,除了由于积能比的巨大差别,黑洞会先互相绕转,水珠则直接融入,与及黑洞的合并会向外辐射高能粒子之外,整个过程基本一样。两者在融合之后都会产生衰减振荡,一个产生引力波,另一个则产生次声波。
黑洞合并后其体积会发生衰减振荡(膨胀和收缩),因而引发衰减的引力波振荡。如果黑洞膨胀和收缩的幅度超过临界值,黑洞合并后就会发生大爆炸,原来的大黑洞将分裂为无数的小黑洞,形成一个球状的暗物质群,类似于超新星爆发后的形状。
宇宙加速膨胀由两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历时90亿年,是由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动力造成的;当今宇宙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是宇宙能够以更大的加速度膨胀的动力,来自包围着整个宇宙的电子壳层对宇宙中的星系和黑洞的电牵引力。
集结在现代宇宙边缘的宇宙电子壳层,原来是未来原始宇宙诞生的摇篮,而宇宙电子-高能粒子混合层则是原始宇宙的雏形。
如果我们所在的宇宙既不是物质世界的起点,也并非物质世界的终点,那我们所在的宇宙围绕另一个更大的巨宇宙运行,转一圈需要数百上千亿年就不是一件难以理解或不可能的事。
宇宙季节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宇宙阶段性地膨胀和收缩,这是因为宇宙的运行轨道是一个椭圆的缘故:宇宙接近巨宇宙时万有引力介质密度大,而宇宙远离巨宇宙时万有引力介质密度小。
“物质球”是各种不同尺度物质长期向物质球体边缘“沉积”的结果,物质按个体尺度的大小从物质“热寂”球面向物质球中心分布,越靠近物质球中心物质个体的尺度越大,物质个体所携带的能量和拥有的活动空间也越大。“物质球”内部的物质主要集中在外层,而能量则主要集中在内层。这表明“物质球”的物质分布与能量分布是相反的,物质越多的地方能量越少,物质越少的地方能量越多。从我们所在的宇宙所携带的庞大能量来看,相信宇宙应该是处于靠近“物质球”中心的位置。
【第六章 生物与智慧起源】
生命的种子,携带了原始基因密码的DNA分子被流放到太空之中,这是一艘在太空海洋之中随波逐流的微型诺亚方舟。
生物系统是一份有意识的,带有强烈目的性的设计蓝图。
生物的情感与欲望规则,与“机器人法则”所起的作用是相类似的,可以视为“生物法则”。机器人无法超越“机器人法则”,同样的生物也高度受制于“生物法则”。
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无可替代的。生物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生物个体都存在其他生物个体所没有的,对其生物物种甚至整个生物体系产生重大关键性影响的可能性。因而,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病毒个体,都是值得尊敬与尊重的,佛经云:众生平等。
植物是所有动物的食物的最基础的制造者,植物从土壤中提取和合成所有动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可见植物在地球上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没有植物,也就不会有动物的存在。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植物供应减少,恐龙对植物的需求越见殷切,植物供应进一步减少……最终,饥肠辘辘的恐龙在极短暂的时间之内就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植物都一扫而光。
植物在大灾难之后的数百年内很快就恢复了元气,而恐龙却从此在地球上失去了芳踪。再看看今天我们的地球,原始森林的面积正在“买少见少”,这意味着大量动物物种因失去食物来源而逐渐消亡。假设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完全消失,相信现存的大部分野生动物物种将与我们说再见。
是氧气,将那些对动物体内细胞有强大杀伤力的固体碳,转换为温和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体外,避免了动物体内细胞广泛性的受到伤害。
植物同样需要呼吸,但植物的呼吸与动物正好相反,主要是吸收二氧化碳,将碳留下而排出氧气。我们知道,植物主要由纯碳构成,将树木燃烧后剩下的就是木炭。无疑的,植物所需的碳的主要来源正是二氧化碳,植物为地球大气层消耗了巨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极大地改善了地球的生态环境。
保护海洋,保护原始森林,保护植物,才是保护地球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所在。
生物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物质合成现象,这种导致物质按照某种精神意志而聚合的原始意识,被植入到原始DNA分子之中,相信是来自遥远的宇宙深处,甚至是来自宇宙的外部。
佛教所推崇的,源自佛祖的生命理念,正好与现代人类的高级智慧文明相通。
地球上高级智慧文明的出现,是生物体系进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高级智慧文明体现的是高层次融洽的,合作的智慧交互模式,这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因应随机而遇的环境条件,各种生物族群的进化最终会收敛于各种各样相对稳定的状态。生物进化的多态性,能够确保最终会出现达至终极完美的生物体族群。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太阳的内部,当我们的尺度足够小,甚至比负电荷粒子还小,再加上一些包围着我们的东西的保护,那即使太阳内部巨大的能量也无法伤害到我们。
海拉细胞的存在证明了,生命的确是有可能可以永恒的。
【后记 修订与补遗】
黑洞的电子-高能粒子混合层阻止了黑洞不断收缩的进程,是电子的电荷斥力保住了黑洞,使黑洞避免了因无限收缩而最终崩溃的结局。
万有引力介质在穿过黑洞的电子-高能粒子混合层时被转换为正/负电荷介质,因而黑洞的内部是一种“引力真空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东西都不会产生万有引力作用。
暗物质的成分是一种微小的高能粒子,高能粒子的原始能量来自大爆炸之前的宇宙,这些高能粒子群体性地被引力场封存在一起,形成分布在宇宙中大大小小的黑洞。
数量众多的高能粒子构成一个质子的主体,就如同数量众多的水分子构成一个水滴。
暗能量与其他物质还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只是由于宇宙中原子物质和黑洞中都存在能够中和这种能量的电子,使这种相互作用变得非常微弱,但在视为无阻的太空之中,即使如此微弱的相互作用也足以导致宇宙的膨胀加速。
地磁轴与自转轴不一致可能就是地核能够被磁化的原因。
“量子纠缠”就是使两个量子组合而成为一个“磁体”,但是这种“量子纠缠”“磁体”的作用介质并非磁介质,而是负电荷介质。
改变“量子纠缠”的“量子位”状态的操作,可以用操作宏观磁体来直观的理解:将两个磁铁隔着木枱面互相吸合在一起,当翻转其中一个磁铁时,另一个磁铁也会立即跟随翻转。
由此,被动形成的场除了磁场之外,还有另一种导致“量子纠缠”现象的“量子磁场”,“量子磁场”的形成机制与磁场相类似。
中子星或许是了解黑洞的一扇窗口:当中子星内部所有的中子都被分解为液态物质,中子星便转变为一个黑洞。
中微子的前身是一种带负电荷的微粒,这些带负电荷的粒子在一个具有极大压力的环境中被迫进入了质子的内部。这样,这些带负电荷的微粒的外层便粘上了一层构成质子的液态物质:高能粒子。中微子因此诞生,并且在其外壳与内核之间强电场的作用下,不会再有机会返回到原来的带电状态。
构成中微子内核的物质是构成黑洞外壳的物质,而构成中微子外壳的物质则是构成黑洞内核的物质。
“反物质”的概念:正电子的本质是一个缩微版本的质子;而反质子则是一个巨型版本的电子。
序
摘要
【第一章 宇宙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这个宇宙的所有一切,看来都是受同一套游戏规则所支配的。
宇宙得以存在,物质与能量缺一不可,物质与能量互相依存,形成了当前的宇宙结构。
远古原始宇宙时代太空之中的引力子,就如滔滔江河之中义无反顾奔向大海的流水一样,从四面八方疯狂地冲向宇宙的中心:一个炼狱般的世界。
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一刻,引力子的供应量突然减少了。可以想象,如果维持原始宇宙的引力子能量突然减少的话,会是什么后果。
宇宙大爆炸之前能量流直接由核心交换,宇宙大爆炸之后则通过现代宇宙之中的原子物质和暗物质来转换。
实质上,引力惯性现象是引力子与质子之间能量互换的宏观体现,是超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之间能量交换的一种物理机制。
【第二章 扑朔迷离的超微观世界】
原来,电力流的上游就是引力流,电力能量来自引力能量。
这个宇宙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粒子结构,一种是以原子为代表的原子模型,是固态的,中性的;另一种就是以质子为代表的质子模型,是液态的,带电的。
从形态模式来看,总体上一个粒子系统的结构与一个星系的结构是非常相似的。
由于低轨道公转粒子的存在,质子同样也有潮汐现象,强烈的潮汐力使得整个原始质子核心分开为三个主要部分:夸克态。
【第三章 场与能量】
场是一种具有相同属性的介质粒子在三维空间中的群体性的定向运动所形成的能量作用域,因此,场是一种微观能量的表现形式。
当质子与电子形成原子(或类原子)结构时,此结构中产生的负电荷被此种结构的下级未知粒子转换为更低尺度级别的能量流。这就是粒子的电中性原理:中性粒子有属于他自己的能量出口。
当两个性质相同的场相遇,其产生的相互作用是最大的,即磁场与磁场之间,或引力场与引力场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100%的。而当两个不同性质的场其介质粒子质量相差悬殊时,两个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就会很低。
万有引力有两种作用模式: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主动产生的场的起因是:场介质的密度在连续的作用空间中出现了持续性的分布差异,万有引力场、正电荷场和负电荷场都是这种形成方式;被动形成的场的起因是:场介质从其他动力源获得了能量,最典型的就是磁场了,磁场的能量来自电子。
让风车在引力场中旋转的唯一方法是,消除风车叶片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空间,这在当今先进的纳米科技背景下也并非不可能的事。能否产生足够的侧向旋转力使引力风车旋转,由被叶片原子核拦截的引力子数量与穿透叶片的引力子数量的比率决定。
“引力风车”一旦成功实现,燃料能源时代将彻底终结,新引力能源时代的诞生,对地球环境和生物圈生态的恢复,将产生正面的深远的影响。
磁性材料中蕴含了大规模的磁场能量,这些体现在宏观物体上的微观能量源于磁性材料内部“泛轨道电子”的超导电流所产生的磁场。这样看来,天然磁场实质上是一种处于封闭状态的核能。
由于天然磁场实质上是一种核能,因而当磁能被导出,天然磁场的强度就会减弱,这体现在磁性材料内部轨道电子能级的衰退。这意味着,没有所谓的磁力永动机。而磁体的磁饱和特性,决定了导出天然磁能不可能会有能量失控的可能性。
电磁谐振通常有两种:并联谐振(电流)和串联谐振(电压)。实际上还存在第三种鲜为人知的电磁谐振现象:功率谐振,即谐振功率是输入电功率的Q倍。
电磁功率谐振的实现方法或许未必能够使天然磁能成为可利用的能源,可是,这已经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电磁功率谐振的发现,为获取天然磁能的研究带来了一线希望之光。
【第四章 电磁相互作用原理】
磁场将动力传递到原子物体上是一个间接迂回的过程:一个磁场将能量转移到另一个磁场上,接收能量的磁场又将能量传递到其依附的电子上,电子再将能量作用到原子物体的质子结构上,最终受力的是整个原子物体。
电流必定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因此随电而动的磁场也同样是一个闭合的回路。
由于磁介质的运动惯性,使得回路电流被终止后,电路中的电子仍然会受到来自磁介质的推动力。
交流发电是导体内一个磁能和电能交替变换的过程,磁场将能量转移到导体内的电子上,然后通过电子送出电力,这明显的颠覆了传统上认为发电机产生的电力是来自外部动力,例如水力的观念。
实现超导的关键,就是避免自由电子与轨道电子之间发生碰撞。
光波的传播速度与光子的运动速度是两回事,当光子的分布密度非常大,光子的运动速度可以远远低于光波的传播速度。如果粒子的运动速度是光速,在粒子的分布密度足够大时,粒子所携带的信息波的传播速度便可以远远超越光速,这正好可以解释量子力学的“幽灵超距作用”现象。
约束在导体内原子晶格结构之中的自由电子,就好像一颗颗上足火药的子弹,一旦离开被约束的空间,就会以光速发射出去,直至撞到另一个约束区为止。这期间,如果电子撞到光子,光子也会以光速飞射出去,形成电磁辐射。
远程无线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实质上就是电磁互感,无论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距离有多遥远,电磁波由始至终都是以变化磁场的方式存在。
可见,电子直接将能量传递给“磁波”,但电子却是通过负电荷介质间接地将能量传递给“电波”的。现在已经知道,负电荷介质所在的空间尺度远远低于导致万有引力的引力子,因而可以理解,以负电荷介质为传播媒介的“电波”,它和“磁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几乎等于零。
“电波”和“磁波”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不可能在空间中互相衍生发射。
磁场复杂的旋转流体结构,与地球上的龙卷风很相似,磁场有南北极两个入口端,龙卷风就只有靠近地面的一个入口端。
电流集肤效应的本质是电磁感应,导体内的自由电子被导体内部磁场的压力逼到了墙壁(导体表面)上,电流就只能沿着导体的表面传导了。
在极端的高频强电流状态下,导体中心区域实质上就是一个没有自由电子的绝缘体。
【第五章 物质世界】
什么是暗物质?暗物质就是被万有引力封存在一起的众多高能粒子的聚合体。
与质子一样,黑洞同样也是一个液态的球体,在他的内部必然存在环流、旋涡等液态物质所共有的特性。相对之下,黑洞的电子壳却是一个相当稳定的,高密度的,异常坚硬的超级“大陆”,被黑洞表层产生的正电荷锁定在黑洞的表面上。
两个黑洞合并,与在外太空无重状态中的两个水珠的靠近融合的过程是非常相似的,除了由于积能比的巨大差别,黑洞会先互相绕转,水珠则直接融入,与及黑洞的合并会向外辐射高能粒子之外,整个过程基本一样。两者在融合之后都会产生衰减振荡,一个产生引力波,另一个则产生次声波。
黑洞合并后其体积会发生衰减振荡(膨胀和收缩),因而引发衰减的引力波振荡。如果黑洞膨胀和收缩的幅度超过临界值,黑洞合并后就会发生大爆炸,原来的大黑洞将分裂为无数的小黑洞,形成一个球状的暗物质群,类似于超新星爆发后的形状。
宇宙加速膨胀由两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历时90亿年,是由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动力造成的;当今宇宙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是宇宙能够以更大的加速度膨胀的动力,来自包围着整个宇宙的电子壳层对宇宙中的星系和黑洞的电牵引力。
集结在现代宇宙边缘的宇宙电子壳层,原来是未来原始宇宙诞生的摇篮,而宇宙电子-高能粒子混合层则是原始宇宙的雏形。
如果我们所在的宇宙既不是物质世界的起点,也并非物质世界的终点,那我们所在的宇宙围绕另一个更大的巨宇宙运行,转一圈需要数百上千亿年就不是一件难以理解或不可能的事。
宇宙季节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宇宙阶段性地膨胀和收缩,这是因为宇宙的运行轨道是一个椭圆的缘故:宇宙接近巨宇宙时万有引力介质密度大,而宇宙远离巨宇宙时万有引力介质密度小。
“物质球”是各种不同尺度物质长期向物质球体边缘“沉积”的结果,物质按个体尺度的大小从物质“热寂”球面向物质球中心分布,越靠近物质球中心物质个体的尺度越大,物质个体所携带的能量和拥有的活动空间也越大。“物质球”内部的物质主要集中在外层,而能量则主要集中在内层。这表明“物质球”的物质分布与能量分布是相反的,物质越多的地方能量越少,物质越少的地方能量越多。从我们所在的宇宙所携带的庞大能量来看,相信宇宙应该是处于靠近“物质球”中心的位置。
【第六章 生物与智慧起源】
生命的种子,携带了原始基因密码的DNA分子被流放到太空之中,这是一艘在太空海洋之中随波逐流的微型诺亚方舟。
生物系统是一份有意识的,带有强烈目的性的设计蓝图。
生物的情感与欲望规则,与“机器人法则”所起的作用是相类似的,可以视为“生物法则”。机器人无法超越“机器人法则”,同样的生物也高度受制于“生物法则”。
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无可替代的。生物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生物个体都存在其他生物个体所没有的,对其生物物种甚至整个生物体系产生重大关键性影响的可能性。因而,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病毒个体,都是值得尊敬与尊重的,佛经云:众生平等。
植物是所有动物的食物的最基础的制造者,植物从土壤中提取和合成所有动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可见植物在地球上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没有植物,也就不会有动物的存在。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植物供应减少,恐龙对植物的需求越见殷切,植物供应进一步减少……最终,饥肠辘辘的恐龙在极短暂的时间之内就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植物都一扫而光。
植物在大灾难之后的数百年内很快就恢复了元气,而恐龙却从此在地球上失去了芳踪。再看看今天我们的地球,原始森林的面积正在“买少见少”,这意味着大量动物物种因失去食物来源而逐渐消亡。假设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完全消失,相信现存的大部分野生动物物种将与我们说再见。
是氧气,将那些对动物体内细胞有强大杀伤力的固体碳,转换为温和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体外,避免了动物体内细胞广泛性的受到伤害。
植物同样需要呼吸,但植物的呼吸与动物正好相反,主要是吸收二氧化碳,将碳留下而排出氧气。我们知道,植物主要由纯碳构成,将树木燃烧后剩下的就是木炭。无疑的,植物所需的碳的主要来源正是二氧化碳,植物为地球大气层消耗了巨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极大地改善了地球的生态环境。
保护海洋,保护原始森林,保护植物,才是保护地球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所在。
生物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物质合成现象,这种导致物质按照某种精神意志而聚合的原始意识,被植入到原始DNA分子之中,相信是来自遥远的宇宙深处,甚至是来自宇宙的外部。
佛教所推崇的,源自佛祖的生命理念,正好与现代人类的高级智慧文明相通。
地球上高级智慧文明的出现,是生物体系进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高级智慧文明体现的是高层次融洽的,合作的智慧交互模式,这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因应随机而遇的环境条件,各种生物族群的进化最终会收敛于各种各样相对稳定的状态。生物进化的多态性,能够确保最终会出现达至终极完美的生物体族群。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太阳的内部,当我们的尺度足够小,甚至比负电荷粒子还小,再加上一些包围着我们的东西的保护,那即使太阳内部巨大的能量也无法伤害到我们。
海拉细胞的存在证明了,生命的确是有可能可以永恒的。
【后记 修订与补遗】
黑洞的电子-高能粒子混合层阻止了黑洞不断收缩的进程,是电子的电荷斥力保住了黑洞,使黑洞避免了因无限收缩而最终崩溃的结局。
万有引力介质在穿过黑洞的电子-高能粒子混合层时被转换为正/负电荷介质,因而黑洞的内部是一种“引力真空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东西都不会产生万有引力作用。
暗物质的成分是一种微小的高能粒子,高能粒子的原始能量来自大爆炸之前的宇宙,这些高能粒子群体性地被引力场封存在一起,形成分布在宇宙中大大小小的黑洞。
数量众多的高能粒子构成一个质子的主体,就如同数量众多的水分子构成一个水滴。
暗能量与其他物质还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只是由于宇宙中原子物质和黑洞中都存在能够中和这种能量的电子,使这种相互作用变得非常微弱,但在视为无阻的太空之中,即使如此微弱的相互作用也足以导致宇宙的膨胀加速。
地磁轴与自转轴不一致可能就是地核能够被磁化的原因。
“量子纠缠”就是使两个量子组合而成为一个“磁体”,但是这种“量子纠缠”“磁体”的作用介质并非磁介质,而是负电荷介质。
改变“量子纠缠”的“量子位”状态的操作,可以用操作宏观磁体来直观的理解:将两个磁铁隔着木枱面互相吸合在一起,当翻转其中一个磁铁时,另一个磁铁也会立即跟随翻转。
由此,被动形成的场除了磁场之外,还有另一种导致“量子纠缠”现象的“量子磁场”,“量子磁场”的形成机制与磁场相类似。
中子星或许是了解黑洞的一扇窗口:当中子星内部所有的中子都被分解为液态物质,中子星便转变为一个黑洞。
中微子的前身是一种带负电荷的微粒,这些带负电荷的粒子在一个具有极大压力的环境中被迫进入了质子的内部。这样,这些带负电荷的微粒的外层便粘上了一层构成质子的液态物质:高能粒子。中微子因此诞生,并且在其外壳与内核之间强电场的作用下,不会再有机会返回到原来的带电状态。
构成中微子内核的物质是构成黑洞外壳的物质,而构成中微子外壳的物质则是构成黑洞内核的物质。
“反物质”的概念:正电子的本质是一个缩微版本的质子;而反质子则是一个巨型版本的电子。
上一篇
引言
下一篇
第一节 宇宙能量之河
上一篇:引言
下一篇:第一节 宇宙能量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