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挠场历史
挠场(TF)是20世纪的一个新现象,现在正在迅速发展。但是也许首次尝试找出挠场是什么的,算是在19世纪中叶,发现了叫做“vaporic”或者“etheric”能量的John Keely了。
另外的一次将挠场的发现视为“第五种力”(后来叫挠场了)的尝试是由俄罗斯教授N.P.Myshkin于十九世纪晚期所做的。
后来是西方,研究者和科学家将这种“奇怪的”场叫做“标量波”,一些其他的科学家把它称为“Tempic Field”,另外的人叫它为“挠场”或者直接叫做轴子场 - 这个称呼在西方天体物理学更为流行。
应该注意的是,现在很多西方科学家使用“标量波”的术语而不是“挠场” - 参考 Tom Paladino关于N.Kozyrev所做的工作的文章 - http://tompaladinoscalarenergy.c ... yrev-scalar-energy- astrophysicist/
但是,这也许是对物理现象命名的偏见吧!?
根据A.Akimov和G.Shipov,挠场由快速旋转或转动产生!相反,标量波是由互相相位差180度的两个相同电磁波之和的产物!那么我们也许是在讨论不同的东西吗!?但是我们在这里不争论这个问题。

图.1- 尼古拉 特斯拉 – 标量波能量系统之父.
在1913年,Eli Cartan博士介绍了旋量的概念,在1922年,他提出了作为旋转(盘旋)场的挠场构想,他描述为挠场是时空的相互作用。爱因斯坦-卡坦理论预测,在空间中既有左旋挠场也有右旋挠场,取决于你观察的视角了。
第一个检测挠场的实验是由Nikolai Kozyrev(俄国)于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显示出了挠场的独特性质。

图.2 - Nikolai Kozyrev –发现了挠场具有比光速快得多的速度!
在Kozyrev的帮助下,设计了挠场传感器用来检测挠场的存在,他称其为“时间流”。
Kozyrev通过天体物理学的观察和计算,证明这些场以“超快”的速度传播,意味着远超光速。
为了证明这点,N.Kozyrev和V.Nasonov一起实施了一系列的天文学实验,通过考虑目前的时间和光速来观察某个星星的位置。他把他的望远镜对准恒星的可视位置,他发现恒星的位置就如同“过去的时间” - 因为光从恒星发出来到观察者这里,由于光速300,000千米/秒的限制,要需要很多年。然后使用挠场探测器他将他的望远镜指向已经计算出真实位置的恒星,他的挠场探测器从预测的位置会记录下强烈的信号。所以通过已知那个恒星的可视位置(是真实的以前的位置)并且它的真实位置(通过挠场探测器测量的),N.Kozyrev计算出挠场的速度至少比光速快10^9倍。
所以Kozyrev 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挠场速度要比无线电(或光)的速度大得多。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更新这个信息说,挠场能够通过全宇宙瞬时传播,因为在Kozyrev 的计算中,没有考虑在他的挠场探测器中的时间延迟(这里指探测器的反应时间,这部分时间并不是传播过程所消耗的时间)。所以进一步发展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说挠场的“速度”并不是恰当的术语 - 因为通过挠场传递的信息是能够立即出现在宇宙任何一点的!并且信息能够在它发现自己“标识”或者换句话说如果这条信息和某个地方或物体有关系时,那么该信息就能够被提取!这就像是心灵传输 - 不是吗!?
应该再次注意的是很多西方科学家和研究者在使用“标量波”的术语而不是“挠场”,读者可以参考很多这样的人,比如:Tom Bearden, John Hutchison, John Bedini, Kosol Ouch, Dr. BruceDePalma, Wilbert Smith, Dr. Konstantin Meyl, David Lowrance, Jean Naudin以及很多其他人。。。
如果标量波(或标量能量)用来解释和挠场相同的东西,那么我们应该使用相同的科学术语“挠场”(或挠场波)来描述N.Kozyrev使用的“时间能量”的螺旋流动。
但是挠场不仅仅是个单独的现象 - 我们应该注意生物具有以挠场形式存在的生物场,这些生物场是用来互相之间相互影响的。
后来,其他科学家 -A.Akimov(俄罗斯)和G.Shipov(俄罗斯)发展了挠场理论及一些挠场的实际应用 - A.Akimov用挠场发生器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显示,挠场能够提高制造金属以及其他材料的物理属性。

图.3 - A.E.Akimov – 提出使用挠场来通信
据A.Akimov的说法,存在静态和动态的挠场。静态挠场由具有恒定角速度的旋转物体产生,不会辐射能量。但是,如果旋转的物体具有不止一种运动形式,那么它会以动态挠场波的形式释放能量。动态挠场波能够通过空间传播而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停留在一个单独的静态点。
基于此,A.Akimov发展了他的挠场通信概念。G.Shipov考虑了Cartan的概念和A.Akimov的研究工作,最终于1998年发展了物理真空理论。这个理论解释了什么是挠场和真空,并且有数学方程支撑 - [2]。

图.4 - G.I.Shipov - 提出物理真空理论!
A.Bobrov(俄罗斯)有一些关于挠场的其他观点 - 根据他的理论,所有的物体在它们周围都具有它们自己的自旋场 - [3]。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奥拉和“物体具有自己的自旋场”就是一个意思了。
Anatoli Pavlenko(乌克兰)有个有趣的关于奥拉结构的解释。根据他的理论,物体的奥拉由虚电子和虚正电子以及其他未知的虚粒子组成。他说奥拉没有“层次”,它看起来就像半透明的云(或者湖面上的雾)围绕在物体或照片周围。
另外,V.Zamsha认为那些来自电子放大器的被称为“白噪声”的噪声可能是电子元器件的奥拉的一部分。并且我们也能通过喇叭听到来自电子放大器的奥拉是如何发声的!那些作为奥拉一部分的噪声占据着整个光谱,从直流 - 音频 - 高频 - 超高频 - 光谱 - 伽马射线直到还未知的结束的部分!噪声具有非常低的能量级别 - 大概是“-120dbm”吧。
根据Kozyrev的发现,到 Akimov & Shipov的理论以及其他观察资料,V.Zamsha已经得出结论,挠场信号从发射点到接收点这个术语“传送”不是一个合适的术语,因为正确的术语应该是:挠场信号在接收端“出现”。那是因为在这样的传送途中,没有花费任何时间,但是在发送端的译码器组件或者接收端的探测器组件或者设备的保护材料中,产生了时间延迟。所以挠场信号不是像无线电通信那样从发送端“传送”到接收端,而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挠场信号在接收端所在位置的目标点瞬间“出现”!
所以挠场是介于发送端正向译码器和接收端探测器(反向译码器)之间的信息载体。
为了在宇宙中从一点向另一点传递信息,我们需要在两端都使用某种身份证明信息 - 一个放在发送端,一个放在接收端!这个身份证明信息可以使用来源于同一个原始源头的两张照片!或者也可以直接把发送端的照片放在接收端的挠场探测器边上。
如果我们从同一个物体制作两个相同的副本,那么那些副本就互相有了关系并且无论相距有多远,它们都能互相“感觉”到对方。
在心理学中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互相之间有联系的人之间,无论他们相距多远,都能够瞬间以心灵感应交流。据信,位于人类头部中间的松果体涉及到这样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