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对唐和卡帕纳泽设计的评论
本帖最后由 能量海 于 2017-8-8 02:28 编辑
第三章:静脉冲系统
曹明对唐和卡帕纳泽设计的评论
曹明,一个中国的开发者,就唐•史密斯和卡帕纳泽的设计发表看法。他说:
这些东西并非源于我,它们来自特斯拉和上帝。
1. 最重要的问题,是共振。唐•史密斯说使初级线圈的线长为次级线圈线长的四分之一,以便它们能够在一起共振。我的实验表明,这是不正确的。在特斯拉线圈中,初级线圈及其电容组成的储能电路是一个L/C电路,在其自己的共振频率上振荡,而这样时,它会在这个确切的频率上产生纵波。这个纵波的频率取决于初级线圈的自感与其储能电路电容器的电容的结合,而不单独是初级线圈的线长。次级线圈以其顶部球体一起构成天线,传输这个纵波。次级线圈和它的顶部球体一起构成这个纵波的四分之一波共振天线。它们不构成L/C电路,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人能够复制唐•史密斯的设备。
2. 在塔里埃尔•卡帕纳泽和唐•史密斯设备中是没有球体的。作为次级,我们看到的是单个的线圈。这不再是四分之一波天线,而是个半波天线。最高电压出在线圈的中心,而零电压显示在线圈绕组的两端。这些都是励磁线圈和耦合线圈应该被定位之处。
3.穿过次级线圈的纵波根本不是电流,流过它的是一个信号,所以如果我们让电容给次级充电,我们会一无所得。所有我们将得到的是由松耦合感应引起的热电。在一个典型的特斯拉线圈的顶部的弧闪是雷电电压,而地球上没有电容可以应付得了那个电压,因此,即使是极高压电容也会过压,电弧将冲击通过。
4. 这个波的速度是定义明确的。它取决于线圈以及球体——如果有的话——的总电容。在典型的特斯拉线圈中,球体越大,电容越大,而次级线圈的共振频率越低。人们尝试用L/C电路理论来解释它,但这不一定对。电容的增加将减慢此波的下行。如果没有球体,如塔里埃尔•卡帕纳泽和唐•史密斯的装置,总电容是相当小的,这样,波的速度应该接近该值(π/ 2)× C,这里C是光速。这个纵波速度是由特斯拉本人申明的。我通过实验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点。我说“一定程度”,是因为在我的实验中,我得到的是(π/2)× C ×(8/9)的速度。由于铜损和线圈的电容——主要是电容,这个波被减缓,但它肯定比光速快。
5. 因此调整次级,我们根本不应该用光速,唐在这里跟我们开了个玩笑。以唐的装置为范例。如果我们的初级线圈定位在次级线圈的中心,那么,次级的中间点即应接地,也应连接到一个大的金属球,而次级线圈的每一半应作为一个半波天线。此外,耦合线圈应置于两个终端尽头端。沿次级线圈的纵波速度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我们只能预测一个大致的速度范围,我们不能通过进行计算分辨出是否已经共振。像尼克•吉安洛保罗(Nick Giannopoulo)的配置(见下文)和特斯拉的专利图,有两个四分之一波线圈,其内端子连接在一起,且是露天的。这里“露天的”,意味着它不同于线圈的其它匝。纵波是在线匝上攀升的,而不是沿导线传递的。但在每个四分之一波线圈末端,已经没有线匝供攀爬了,只有一根长导线供其沿着行进。这根笔直的长导线是露天的,并且为整台装置提供了一个电容,而这额外的电容会减慢正在通过的纵波,使得这两个次级线圈的组合的共振频率降低。但是,如果我们去掉直导线,而令其成为一个单一的半波次级线圈,纵波可以继续攀爬线匝,但没有了额外电容,这样纵波的速度将非常接近(π/2)× C,而共振频率会更高。我们可以用相同的线长和直径相同的线圈架构建不同的装置,运行在完全不同的频率上。所以共振频率是不可预测的,我们需要通过设备测量找到确切的频率,否则它就不会运行。调整次级的唯一正确途径已经由埃里克•多拉德(Eric Dollard)在他的1980年代的题为“埃里克•多拉德横向和纵向波”的视频里介绍过:
6. 耦合线圈始终是必要的,而它应该被定位在接近驻波的零节点。这是利用纵波的仅有的两种方法的其中一个。这种方法是动态方式,另一种方式是静态方法——我相信这是由爱德•格雷所用的方法。
7. 彼得•林德曼博士(Dr. Peter Lindemann)的书籍和视频里,他说特斯拉用的是直流电。我不得不反对。当电容充电和通过火花隙放电,放电电流在电容的两个极板之间 “弹跳”,直到在火花隙全部失去了能量。在典型的特斯拉线圈里,这个过程自行不断重复。我们用示波器可以看到这个初级波形,而它是交流电。成千上万的特斯拉线圈以这种方式运行并产生闪电。我确信那就是它的运行方式。
8. 不像唐•史密斯说的,加倍电压能四倍增加输出。看起来像是这样,但实际上是电流流经初级做的。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加宽间隙提高火花隙的击穿电压来加大电流。但是从根本上说,是电流在做这件事。爱德格雷的管子用一个短且直的铜棒作为激励“线圈”,但它不是线圈,它几乎没有自感应去产生电压,只有大电流经过它去激励纵波。当然,我尚未实际见过这一过程,这是一个基于不充分的实验的结论。
9. 耦合线圈里的匝数越多,输出电压会越高。我仍然无法理解耦合过程是怎样运行的,但它的确拾取了更多的能量。
因为我尚未完成建造一个高压装置,我是通过一个信号发生器的低电压得到所有这一切的,虽然我已经致力于此。但我认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相信这些结果是可靠并非常适宜分享的。
这个图出自特斯拉的593,138专利里的电子变压器。
我们可以看到它与尼克•吉安洛保罗的装置是完全一样的,除了特斯拉在这个图里用了一台发电机,我相信是为了简化。只要发电机产生电流的精确频率,它就会正常工作。通电的一侧是一个四分之一波线圈,而耦合的一侧是另一个四分之一波线圈。最高电压在这两个次级线圈的尽头端及其连接导线上,而零电压在每个线圈的最外侧线匝上。现在如果我们把盘旋形线圈改变成螺旋形,它就变成了尼克的装置。让我们再进一步,我们可以缩短连接线,直到两个电磁铁次级线圈实际上变成一个大的线圈,那么当组合时,它是一个半波线圈,而最高电压在其中间点上。现在它变成了唐•史密斯和塔里埃尔•卡帕纳泽的装置,就像这样:
由于能量从通电侧返回,卡帕纳泽在初级励磁线圈的正下方加了另一个耦合线圈。这种配置,我想,是很难复制的,因为它太难调整了,有数个理由:
1. 次级的线长是相当短的,而波的速度非常非常接近(π/2) x C,所以频率应该非常高,我猜至少有57MHz,甚至更高。
2. 耦合线圈和励磁初级线圈过于接近半波次级线圈的中心点。由于这个中心点最高电压点,如果输入稍许高一点,次级到励磁线圈和耦合线圈之间就会有雷电电压级的弧闪,因此,即使是最好的绝缘也无济于事。而且,中心点是极其敏感的,任何导体靠近它都将增加线圈的总电容,因而当然会改变半波共振频率。这更增加了调整的难度。此外,毕竟,如果他不告诉我们,人们甚至不知道这是一个半波线圈。
3. 耦合系数K有点高,这将通过感应性耦合增加变压器热效应,而那完全是没用的。
唐•史密斯确实说了一些有用的东西。他说,我们可以让次级线圈固定一个尺寸,然后滑动里面的初级线圈。基于实验结果,这个滑动过程在改变次级线圈的实际有效长度。通常,我们应该通过计算初级励磁线圈正下方线匝到耦合线圈正下方线匝的匝数来估计线圈大小,这部分是实际上的次级,而这部分应为一个半波共振线圈,线圈的其余部分只是呆在那儿什么也不做。
但并非那么简单,次级线圈的终端应该接地或到一个大球,或一个典型的特斯拉线圈,次级有着同样的四分之一波共振频率。否则信号会在线圈里来回反弹中制造混乱,或产生电弧,而这对性能是不好的,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一个直接的接地连接。而这是当唐说“滑动初级线圈进行微调”的真实意义。
因此,回到卡帕纳泽装置,激励线圈覆盖了次级线圈的一个很大的区域,大大缩短了次级线圈的有效长度,再次,甚至把装置的工作频率提得更高。对这样的装置,没有20Mhz的信号发生器、一台示波器以及对纵波行为的完全理解是无法调整它的。一开始,我甚至不知道在哪里连接将示波器探头,或者它的终端应该连地,我很幸运能够看到埃里克•多拉德(Eric Dollard)的老视频,我建议每个人都去看看这个视频,一遍又一遍地看,以及许多埃里克的其它的教学视频。它解释了纵波行为的许多基本的东西,它就像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的一个安静的角落中埋在灰尘里的一张藏宝图。
明的视频演示了他在这里所说的。
在视频里,他用了一个输入线圈、一个监控线圈和一个次级线圈,其每一端是用一个单独的接地装置接地的:
明还解释:
对于视频里的装置,次级是用直径1mm的漆包铜线绕制的,在一个直径160mm的PVC管上绕365匝。整个线圈长度39.5厘米。次级的总线长约182米(不是100%准确,但非常接近)。白色材料是数层绝缘胶以防邻近匝之间在高压下运行时的电弧。初级和耦合线圈用超过4平方毫米截面积的音频电缆绕制。初级为双股、2匝。耦合线圈为4股,只有一匝。我用这种粗丝,因为我打算用它来做高压项目。对于像视频中所示的低压实验,只要1平方毫米截面的常规铜线(标线18号或美标17号)就很好了。如果减短次级线长,那么共振频率会更高。但原理是一样的。如果只打算用低压——也许只是为了研究一下纵波的性质,那么次级线圈可以用0.3到0.4mm直径的细的(标线30号到标线27号)漆包铜线来绕制,这会便宜很多。我用粗线是因为我打算继续使用高压。
过了很久,我才对辐射能的应用有了更多的理解。我做了两个补充的视频:
和
在这两个视频中,我讲解了通过储存特斯拉的“冷电”到电容器里而转换为为普通“热电”的方法。我坚信,第二个视频所示的方法正是唐对他的著名装置所做的,那是没有捡拾线圈,只有两个部分的次级。
铜片通了电,它的电荷流到地面,而正是这种特有的过程构成了电流。所以,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个变压器,并把捡拾线圈看成电感器,并添加一个负载到这个“电感”以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那么我们就会犯错方向性的错误。
当我把灯泡不接地也不连接其它附加导线而直接连接到铜片时,就得到这种光。在这里,在这个阶段,我们没有“热”电。蓝白光是由连接灯泡的金属的高电压造成的。高电压不是由感应引起的,它纯粹是金属表面的静电荷,是由纵波的电化所导致的。如果我们用特斯拉的特制灯泡,如在他的演讲中所示,我们就有了他的单线照明系统,而我们将有适合通用照明的非常明亮的光线,而不是这种蓝白色的光。一般来说,我的裸铜片与尼克的捡拾线圈加上他的降压变压器相当,这,当然,全然不是变压器。
第三章:静脉冲系统
曹明对唐和卡帕纳泽设计的评论
曹明,一个中国的开发者,就唐•史密斯和卡帕纳泽的设计发表看法。他说:
这些东西并非源于我,它们来自特斯拉和上帝。
1. 最重要的问题,是共振。唐•史密斯说使初级线圈的线长为次级线圈线长的四分之一,以便它们能够在一起共振。我的实验表明,这是不正确的。在特斯拉线圈中,初级线圈及其电容组成的储能电路是一个L/C电路,在其自己的共振频率上振荡,而这样时,它会在这个确切的频率上产生纵波。这个纵波的频率取决于初级线圈的自感与其储能电路电容器的电容的结合,而不单独是初级线圈的线长。次级线圈以其顶部球体一起构成天线,传输这个纵波。次级线圈和它的顶部球体一起构成这个纵波的四分之一波共振天线。它们不构成L/C电路,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人能够复制唐•史密斯的设备。
2. 在塔里埃尔•卡帕纳泽和唐•史密斯设备中是没有球体的。作为次级,我们看到的是单个的线圈。这不再是四分之一波天线,而是个半波天线。最高电压出在线圈的中心,而零电压显示在线圈绕组的两端。这些都是励磁线圈和耦合线圈应该被定位之处。
3.穿过次级线圈的纵波根本不是电流,流过它的是一个信号,所以如果我们让电容给次级充电,我们会一无所得。所有我们将得到的是由松耦合感应引起的热电。在一个典型的特斯拉线圈的顶部的弧闪是雷电电压,而地球上没有电容可以应付得了那个电压,因此,即使是极高压电容也会过压,电弧将冲击通过。
4. 这个波的速度是定义明确的。它取决于线圈以及球体——如果有的话——的总电容。在典型的特斯拉线圈中,球体越大,电容越大,而次级线圈的共振频率越低。人们尝试用L/C电路理论来解释它,但这不一定对。电容的增加将减慢此波的下行。如果没有球体,如塔里埃尔•卡帕纳泽和唐•史密斯的装置,总电容是相当小的,这样,波的速度应该接近该值(π/ 2)× C,这里C是光速。这个纵波速度是由特斯拉本人申明的。我通过实验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点。我说“一定程度”,是因为在我的实验中,我得到的是(π/2)× C ×(8/9)的速度。由于铜损和线圈的电容——主要是电容,这个波被减缓,但它肯定比光速快。
5. 因此调整次级,我们根本不应该用光速,唐在这里跟我们开了个玩笑。以唐的装置为范例。如果我们的初级线圈定位在次级线圈的中心,那么,次级的中间点即应接地,也应连接到一个大的金属球,而次级线圈的每一半应作为一个半波天线。此外,耦合线圈应置于两个终端尽头端。沿次级线圈的纵波速度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我们只能预测一个大致的速度范围,我们不能通过进行计算分辨出是否已经共振。像尼克•吉安洛保罗(Nick Giannopoulo)的配置(见下文)和特斯拉的专利图,有两个四分之一波线圈,其内端子连接在一起,且是露天的。这里“露天的”,意味着它不同于线圈的其它匝。纵波是在线匝上攀升的,而不是沿导线传递的。但在每个四分之一波线圈末端,已经没有线匝供攀爬了,只有一根长导线供其沿着行进。这根笔直的长导线是露天的,并且为整台装置提供了一个电容,而这额外的电容会减慢正在通过的纵波,使得这两个次级线圈的组合的共振频率降低。但是,如果我们去掉直导线,而令其成为一个单一的半波次级线圈,纵波可以继续攀爬线匝,但没有了额外电容,这样纵波的速度将非常接近(π/2)× C,而共振频率会更高。我们可以用相同的线长和直径相同的线圈架构建不同的装置,运行在完全不同的频率上。所以共振频率是不可预测的,我们需要通过设备测量找到确切的频率,否则它就不会运行。调整次级的唯一正确途径已经由埃里克•多拉德(Eric Dollard)在他的1980年代的题为“埃里克•多拉德横向和纵向波”的视频里介绍过:
6. 耦合线圈始终是必要的,而它应该被定位在接近驻波的零节点。这是利用纵波的仅有的两种方法的其中一个。这种方法是动态方式,另一种方式是静态方法——我相信这是由爱德•格雷所用的方法。
7. 彼得•林德曼博士(Dr. Peter Lindemann)的书籍和视频里,他说特斯拉用的是直流电。我不得不反对。当电容充电和通过火花隙放电,放电电流在电容的两个极板之间 “弹跳”,直到在火花隙全部失去了能量。在典型的特斯拉线圈里,这个过程自行不断重复。我们用示波器可以看到这个初级波形,而它是交流电。成千上万的特斯拉线圈以这种方式运行并产生闪电。我确信那就是它的运行方式。
8. 不像唐•史密斯说的,加倍电压能四倍增加输出。看起来像是这样,但实际上是电流流经初级做的。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加宽间隙提高火花隙的击穿电压来加大电流。但是从根本上说,是电流在做这件事。爱德格雷的管子用一个短且直的铜棒作为激励“线圈”,但它不是线圈,它几乎没有自感应去产生电压,只有大电流经过它去激励纵波。当然,我尚未实际见过这一过程,这是一个基于不充分的实验的结论。
9. 耦合线圈里的匝数越多,输出电压会越高。我仍然无法理解耦合过程是怎样运行的,但它的确拾取了更多的能量。
因为我尚未完成建造一个高压装置,我是通过一个信号发生器的低电压得到所有这一切的,虽然我已经致力于此。但我认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相信这些结果是可靠并非常适宜分享的。
这个图出自特斯拉的593,138专利里的电子变压器。

我们可以看到它与尼克•吉安洛保罗的装置是完全一样的,除了特斯拉在这个图里用了一台发电机,我相信是为了简化。只要发电机产生电流的精确频率,它就会正常工作。通电的一侧是一个四分之一波线圈,而耦合的一侧是另一个四分之一波线圈。最高电压在这两个次级线圈的尽头端及其连接导线上,而零电压在每个线圈的最外侧线匝上。现在如果我们把盘旋形线圈改变成螺旋形,它就变成了尼克的装置。让我们再进一步,我们可以缩短连接线,直到两个电磁铁次级线圈实际上变成一个大的线圈,那么当组合时,它是一个半波线圈,而最高电压在其中间点上。现在它变成了唐•史密斯和塔里埃尔•卡帕纳泽的装置,就像这样:

由于能量从通电侧返回,卡帕纳泽在初级励磁线圈的正下方加了另一个耦合线圈。这种配置,我想,是很难复制的,因为它太难调整了,有数个理由:
1. 次级的线长是相当短的,而波的速度非常非常接近(π/2) x C,所以频率应该非常高,我猜至少有57MHz,甚至更高。
2. 耦合线圈和励磁初级线圈过于接近半波次级线圈的中心点。由于这个中心点最高电压点,如果输入稍许高一点,次级到励磁线圈和耦合线圈之间就会有雷电电压级的弧闪,因此,即使是最好的绝缘也无济于事。而且,中心点是极其敏感的,任何导体靠近它都将增加线圈的总电容,因而当然会改变半波共振频率。这更增加了调整的难度。此外,毕竟,如果他不告诉我们,人们甚至不知道这是一个半波线圈。
3. 耦合系数K有点高,这将通过感应性耦合增加变压器热效应,而那完全是没用的。
唐•史密斯确实说了一些有用的东西。他说,我们可以让次级线圈固定一个尺寸,然后滑动里面的初级线圈。基于实验结果,这个滑动过程在改变次级线圈的实际有效长度。通常,我们应该通过计算初级励磁线圈正下方线匝到耦合线圈正下方线匝的匝数来估计线圈大小,这部分是实际上的次级,而这部分应为一个半波共振线圈,线圈的其余部分只是呆在那儿什么也不做。
但并非那么简单,次级线圈的终端应该接地或到一个大球,或一个典型的特斯拉线圈,次级有着同样的四分之一波共振频率。否则信号会在线圈里来回反弹中制造混乱,或产生电弧,而这对性能是不好的,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一个直接的接地连接。而这是当唐说“滑动初级线圈进行微调”的真实意义。
因此,回到卡帕纳泽装置,激励线圈覆盖了次级线圈的一个很大的区域,大大缩短了次级线圈的有效长度,再次,甚至把装置的工作频率提得更高。对这样的装置,没有20Mhz的信号发生器、一台示波器以及对纵波行为的完全理解是无法调整它的。一开始,我甚至不知道在哪里连接将示波器探头,或者它的终端应该连地,我很幸运能够看到埃里克•多拉德(Eric Dollard)的老视频,我建议每个人都去看看这个视频,一遍又一遍地看,以及许多埃里克的其它的教学视频。它解释了纵波行为的许多基本的东西,它就像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的一个安静的角落中埋在灰尘里的一张藏宝图。
明的视频演示了他在这里所说的。
在视频里,他用了一个输入线圈、一个监控线圈和一个次级线圈,其每一端是用一个单独的接地装置接地的:

明还解释:
对于视频里的装置,次级是用直径1mm的漆包铜线绕制的,在一个直径160mm的PVC管上绕365匝。整个线圈长度39.5厘米。次级的总线长约182米(不是100%准确,但非常接近)。白色材料是数层绝缘胶以防邻近匝之间在高压下运行时的电弧。初级和耦合线圈用超过4平方毫米截面积的音频电缆绕制。初级为双股、2匝。耦合线圈为4股,只有一匝。我用这种粗丝,因为我打算用它来做高压项目。对于像视频中所示的低压实验,只要1平方毫米截面的常规铜线(标线18号或美标17号)就很好了。如果减短次级线长,那么共振频率会更高。但原理是一样的。如果只打算用低压——也许只是为了研究一下纵波的性质,那么次级线圈可以用0.3到0.4mm直径的细的(标线30号到标线27号)漆包铜线来绕制,这会便宜很多。我用粗线是因为我打算继续使用高压。
过了很久,我才对辐射能的应用有了更多的理解。我做了两个补充的视频:
和
在这两个视频中,我讲解了通过储存特斯拉的“冷电”到电容器里而转换为为普通“热电”的方法。我坚信,第二个视频所示的方法正是唐对他的著名装置所做的,那是没有捡拾线圈,只有两个部分的次级。
在第一个视频里,我用未涂覆的铜片代替捡拾线圈,以表明这不是一个变压器,因此不是基于电磁感应的。捡拾线圈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金属片,可以由纵波电化通电。我可以去掉二极管和电容器,而只是让铜片通过火花隙和两个串联连接的普通的200瓦白炽灯泡放电到地,灯泡虽然没有完全点亮,但也非常亮,尽管不是在共振的状态下。它们看起来像这样:

铜片通了电,它的电荷流到地面,而正是这种特有的过程构成了电流。所以,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个变压器,并把捡拾线圈看成电感器,并添加一个负载到这个“电感”以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那么我们就会犯错方向性的错误。
然后我重读尼克•吉安诺普洛斯(Nick Giannopoulos)的设备,我注意到他说过,他的灯泡发出的光为蓝色和白色。根据他的电路原理图,我相信是这样的:

当我把灯泡不接地也不连接其它附加导线而直接连接到铜片时,就得到这种光。在这里,在这个阶段,我们没有“热”电。蓝白光是由连接灯泡的金属的高电压造成的。高电压不是由感应引起的,它纯粹是金属表面的静电荷,是由纵波的电化所导致的。如果我们用特斯拉的特制灯泡,如在他的演讲中所示,我们就有了他的单线照明系统,而我们将有适合通用照明的非常明亮的光线,而不是这种蓝白色的光。一般来说,我的裸铜片与尼克的捡拾线圈加上他的降压变压器相当,这,当然,全然不是变压器。
注:正如将在视频中看到的,曹明分别用了两个接地。一个是他的主电源的接地线,而另一个连接到他的冷水管。
上一篇
唐·史密斯设计之一的实施
下一篇
俄罗斯的卡帕纳泽复制
上一篇:唐·史密斯设计之一的实施
下一篇:俄罗斯的卡帕纳泽复制